带韵的土地

发布时间:2015-08-24 15:44:44 人气:0 来源:admin

 

——读《桐城歌》

 

 

                               李成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03日 05 版)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诗人陈所巨生前曾撰有介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文章,题目就是《带韵的土地》;而现在,当我收到家乡友人寄给我的《桐城歌》一书时,不自觉想起的仍是这五个字。

     用这五个字来形容我的家乡桐城一点也不为过。这片地处安徽中部、长江北岸的沃土,自古以来就是名闻遐迩、影响广泛的文化之乡、文化名城。清代“桐城派”雄踞文坛二三百年,成为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更是名家辈出;近现代的历史文化名人一样数不胜数:吴汝纶、吴越、朱光潜、方东美、舒芜、丁易、严凤英……千百年来,这片土地最大的产出就是文化,就是人才,无数的诗文、剧曲、书画在此诞生,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使这片土地有种特别的神韵。

    翻开《桐城歌》,我更领略到家乡的一种独特风情。“桐城歌”自然、质朴、热情、浪漫,直抒胸臆、坦诚深挚,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的芳香,无怪乎自古以来,就有人十分注意收集桐城歌,《桐城歌》的第一部分“历史卷”,就列有明清两代桐城歌包括“文人雅士歌选”三个细目,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杂曲集》和冯梦龙所编《山歌》,所收桐城歌有二十四五首之多,可见桐城歌在全国民歌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和分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块土地能够成为文化之乡,能走出“桐城派”这样大的散文流派,也说明“桐城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其来有自,它的根源就在人文传统和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氛围滋养。

原生态桐城歌的数量之多竟超过万首(本书选录了八百余首)。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简直是稚子能唱,老妪能讴,举凡农夫、渔夫、工匠、艄公、店家、士子……无不能够脱口而出,吟唱上一段。现在“桐城歌”已顺利地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民歌艺术和原生态音乐资料将因此得到更好的保护,它对黄梅戏、对土家族情歌等周边民歌乃至对桐城派、桐城文化传统的影响将得到更进一步的研究。

     《桐城歌》除“历史卷”外,还有风情、情歌、儿歌、新歌、曲谱等卷,这些民歌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思想性”很强,艺术性很高。它的思想性体现在格调健康,充满了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热爱家乡,热爱劳动,赞美智慧,讴歌爱情,明理识礼,追求和谐幸福美满的人生。如《表桐城》一歌,采用男女问答对唱的形式,介绍唱赞桐城的历史、建筑和风土人情,文词典雅,音调朗畅,充满对故乡的自豪感。《人生歌》更从人十岁、十二岁说起,一直说到一百岁,都在劝人学好上进,勤勉持正,简直是一篇微型的“劝世文”。

    情歌是各地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桐城歌”的亮点。一是它篇幅多,可谓从各个角度表现歌者的感情,并且能很好地结合眼前景以及劳动和自然知识,反映了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二是情感的大胆热烈与真挚深厚。比如,《荷包情》把劳动者互相爱护从而萌发感情揭示得分明:“一阵日头一阵阴,小郎晒得汗淋淋。姐姐看了不过意,送顶草帽和手巾。手巾送给郎揩汗,草帽送给郎遮阴。”对于爱情的自信、骄傲溢于言表。今天我们读来更是感到欣羡。还有占相当比重的“儿歌卷”,时见天真智慧与幽默,极具谐谑情趣,此处不赘。

    一部《桐城歌》,搜罗宏富,处处可见珠玉珍宝,确实可称得上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文人学者的作品有鲜明的时代痕迹与局限性不同,民歌是将生活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感受到热腾腾的生活气息,虽然这种生活可能是几百年前的生活,但仍让我们如身临其境;就像《诗经》的国风一样,这些歌谣会一直流传于口头与心灵。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