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风情-故事传说篇

发布时间:2015-07-30 11:26:17 人气:0 来源:admin


妙语惊人

 

有一回,张英独自出游,走到一个村庄,见一家高门大院里笑语喧哗,便信步走进去看看。这家正堂中央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满面笑容地答谢来客。厅堂背后悬挂着寿嶂和祝寿对联。原来这位老太太是在做八十大寿。

厅堂里的贺客在看一位书生挥笔作画。画毕,拿起一看,画的是五个金童捧着一只青玉盘子,盘子里装有鲜红的仿佛童面般的寿桃。众人无不称赞画得好,老太太和她的五个儿子更是喜笑颜开。看了一会,有人说道,这画儿画得好,再加上好的题词可就全了。

书生双手一拱,谦逊地笑道:“众位长者在此,学生不才,不敢造次,恳请方家指教赐宝。”于是你推我,我推你。因见张英也在其中,以为也是来祝寿的,更因他慈眉善目,举止文雅,很像个教书先生,大家便一致请他题词。

张英此时想推也推辞不得,于是借着掭笔的机会略一思索,便信笔挥写起来。看的人都不免为他捏了一把冷汗。

只见第一句写道:“这个老妪不是人。”

这一写不要紧,老太太的几个儿子顿时气得七窍生烟。大儿子骂道:“你这先生好无道理,今日是我母亲八十大寿,人人齐声祝贺,你却无端骂他,我们岂能容忍?”

在旁的众人也都愤愤不平地加以指责。

张英好像没听见似的,微微一笑,又写上第二句:“她是仙女下凡尘。”

“哎呀呀,这真是妙语惊人啦!”不等“尘”字收笔,厅堂里便立刻爆出一片赞扬声和欢乐声。

可是张英又出人意料地写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做贼。”

“啊,我们都是做贼的,岂能这么讲我们?”几个儿子都一个个睁大眼睛,异口同声地质问。

也有人立即劝道,不要性急,定有佳言在后面呢。

果然,第四句写道:“偷下蟠桃献母亲。”

厅堂内又是一片叫好。好几位贺客在一旁窃窃私语,说这先生决非等闲之辈。其中一位夸奖道:“这诗真是奇绝、险绝、妙绝啊!且看他的署名吧。”

众人的眼睛又一起盯向张英,只见他在旁边写了行小字:“桐城张英题。”

“哎呀,老相爷,家母何其幸啊,吾辈何其幸啊!”老太太的五个儿子和贺客都一一行大礼参拜,把他奉为上宾。

 

 

 

戴名世出对

 

清康熙年间一个夏天的夜晚,戴名世与乡亲父老在良弼桥上纳凉聊天,兴味正浓时,一阵鸣锣开道声从桥西头传来。这是知县夜巡要从桥上经过。戴名世把竹椅往桥正中一放,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片刻,领头的衙役上前喝道:“你是什么人,竟敢挡住县老爷的去路!”戴名世道:“你巡你的夜,我乘我的凉,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便也罢了。既然你找上门来,速去禀告你家老爷,我出个上联,他要对得出,我戴名世退避三舍;若是对不出,请他绕道而去,休要打扰桥上乘凉的老百姓。”接着戴名世吟出上联道:“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衙役只得回禀知县,知县难对下联,只得认输,吩咐衙役打道回衙。又一次知县出巡至北乡吕亭驿,正逢天降大雨,他只好就地下榻,半夜时分,风止雨停。他忽然想起戴名世的上联,脱口对出:“吕亭驿中遇雨,雨至五鼓雨停。”随从听了一齐恭维道:“对得工整,戴名世再也不敢为难老爷了。”知县知趣地说:“什么不敢,比起戴名世,本官还差远啰!”

 

 

程芳朝报恩

 

 

清朝同治四年,桐城程芳朝考中“榜眼”,在京城做了官,他立即派八人大轿回桐城西乡抬一位驼背老人到京城同享荣华富贵。原来程芳朝少时在私塾读书,每次带的米都不够吃。他天天早上把一份粥凉了,切成三块,每顿吃一块,饿着肚子苦读,久而久之,身体消瘦,面无血色,象个害久病的人。这可急坏了私塾里烧饭的宋驼子,他想周济程芳朝,怎奈自己也穷得叮当响,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来想去,想到量米用的竹筒子上,每当收量程芳朝的米时,他便暗暗把竹筒倒过来。底朝上口朝下,看上去满满一筒米,实际只有一小把。

  日子久了,程芳朝不免心中犯疑。一次他趁驼背厨师打米时,悄悄一瞟,终于发现了奥妙,心中顿生感激之情,等到四下无人,便轻声地说:“老伯伯,多亏你的帮助。可是我们非亲非故,你为什么要冒着丢饭碗的风险来照顾我呀?”驼背厨师红着眼圈说:“不为什么,只为你是个最可怜、最聪明的孩子。在那些公子哥儿袋里多量一把米,对他们并无多大损失,可对你却是关系到身体和前途的大事呀!”程芳朝太感动了,他一生一世都没有忘记驼背厨师这几句话。所以一旦做了官,就立即把驼背厨师接到府里去了。

 

 

 

汪志伊慰亲

 

 

汪志伊家住桐城双港铺,幼年家贫,难求温饱。有年端午节,其母见邻居杀鸡包粽子,称鱼剁肉,深深叹了一口气,拾根柴炭在灶壁上写道:“妾身命薄儿受苦,今逢端午鸡肉无。人家过节我过难,打盆清水泡艾蒲。”这时汪志伊从书院回来,看见母亲低头流泪,一边劝慰母亲,一边拾起母亲扔下的柴炭,也在灶壁上写道:“母亲何必苦吟诗,孩儿不吃肉和鸡。凤凰哪在窝中老,苍龙也有上天时。”这年过年,汪志伊家里没有一两肉,只好到张屠户肉店去赊帐。

碰巧张屠户出外讨债,小伙计赊给一个猪头,他高兴地拎回家,交给母亲钳毛下锅。傍晚张屠户讨债回来,听说猪头被志伊赊去,不由火冒三丈,强迫小伙计把猪头拎回来。小伙计跑到志伊家里,见猪头已在锅里炆得半熟,心里有些不忍,但又不敢违抗张屠户,只得揭开锅盖,拎起来就跑。灶前之母,灶下之父,顿时泪如雨下,哽咽不止。志伊放下书本,指着锅里说:“双亲不必泪涟涟,有锅油汤好过年,待儿有日时运转,日日年来月月年。”后来,汪志伊官至湖广总督、工部尚书,实现了他的愿望。


史丙荣桐城劝捐

 

清道光二十五年,桐城东南乡遭受洪水灾害,数万灾民流离失所。次年四月间,县城及北乡非灾区的绅士、富户在县城关帝庙集会,商议筹粮捐款,准备大办关帝会。只见门外走进一个穿青衣小帽的陌生人,站到人群中间,高声说道:“鄙人是现任知县史丙荣。诸位要修行功德,正合我意,可谓志同道合。”说着,从衣袋里掏出一叠书文,分别送到众人手里,大家展开一看,上面写道:“启者,荒欠出自天时,补救恃乎人力。丙荣亲睹东南乡被水之时,县城及北乡一路,流离满目,惨不忍睹。为赈恤灾民,丙荣已倾囊倒箧,捐出稻谷一百石,望城内及北乡富绅商民,停办祭祀,踊跃输捐。此时捐一石粮,荒年救百人命,修行功德,莫大于此。”在场的北乡巨绅张思斋、吴懋斯决定停办关帝会,捐款救灾。富绅当场认捐稻谷五千多石。此后,捐粮救灾活动在桐城四乡八镇蔚然成风。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