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人须知晓的常识

发布时间:2015-08-11 14:39:49 人气:0 来源:admin

桐城---安徽省桐城市(省直管试点市)
清代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民国时三十八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2007年度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
2005、2006年度安徽省教育强县(市、区)(全省7个县市区)
2009年荣获“温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称号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
2010年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称号


桐城又称 “七省通衢”,有"江淮第一城"之美誉。她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桐城市系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全国卫生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十里工业园,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正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日益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境内绵延百余里的龙眠山,峰峦叠翠,风光旖旎。历史胜迹,瑰丽多姿。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铁路,206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水运直接通江达海,离安庆、合肥机场仅一小时车程。

自然状况

全市总人口75万,市区常住人口12万。土地面积15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宜林、宜农、宜牧、宜渔。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水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蜥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

人文历史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公元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 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达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交通区位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地处合肥、安庆中间,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桐城交通便捷,陆路方面,206国道、合九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航空方面距安庆、合肥机场较近,水路通过菜子湖直通长江。全市已实现乡乡通油路,从市区到主要乡镇都有干道相连,邮电通讯方便快捷。

旅游资源

桐城文庙是国家级3A景点,六尺巷,文和园等名胜景点,拥有后乐园、天天假日等五家国内旅行社!

现代桐城
桐城1996年撤县设市,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桐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已连续五年县级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前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5亿元,财政收入3.32亿元。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印刷包装、机械加工、羽绒制品等行业优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青草香"大米、“桐城小花"茶、桐城水芹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技、文化、体育、民政等社会事业均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桐城之最

桐城最早得名于唐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改当时的同安县为桐城县。
桐城最高山峰为华崖山,海拔1065米。
桐城最大河是大沙河。境内长74.79公里。
桐城最大湖泊是与枞阳共有的菜子湖,东西长22公里,南北平均宽约8公里。
桐城最大水库是牯牛背水库,建于1965年4月,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
桐城最早的户口记载是明洪武十六年〈1383〉,当时居民10427户,58562人。
桐城最早记载的地震发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三月。
桐城最早的水电站是1958年3月建成发电的麻山嘴儿冲水电站。
桐城最早的小学是光绪三十年春〈1904〉在县城建成的崇实学堂。
桐城最早创办的报纸是民国元年的〈投子晓钟报〉
桐城最早进入中国文学史册的是唐著名诗人曹松,著有〈曹梦征诗集〉
清乾隆年间桐城人方观承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我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
桐城派称雄清代文坛200多年。拥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作家群体。“天下文章,归于桐城”。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桐城派,从中学到大学,都要讲述桐城派。
北宋桐城画家李公麟被誉为宋画第一。
1958年9月,桐城气候站开始进行气象预报,这是境内最早的天气预报。
桐城最久远的古遗址是鲁王墩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院士(8人)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大学生(16%)
桐城拥有安徽省最多的硕士/博士,最多的教授/博导
桐城的院士/博导/教授/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近2000个县级区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过去,即使是今天,也无愧于"文都"的称号
桐城拥有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岁时当博导,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桐城唐湾人,14岁毕业于桐城中学,保送科大,他和导师在量子领域的一个成果被国际称为段-郭界限,其导师郭光灿为中科院士。
桐城为全国第三大包装印刷基地
桐城——同丽江、凤凰等一起被称为中国最值得去的十个小城
桐城——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市
桐城八景——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
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
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桐城文庙——桐城文化的象征

桐城名人

方以智
姚范 (清代著名文学家)
戴名世(桐城派)
刘大櫆(桐城派)
方苞 (桐城派)
姚鼐 (桐城派)
曾国藩(非桐城人,但自称师从上面两位,并公开亮出“桐城派”的招牌)
张英 (父子宰相-父)
张廷玉(父子宰相-子)
左光斗
姚莹
吴樾 (“投向清廷第一弹”)
朱光潜(美学大师)
吴汝纶(著名教育家,创办桐城学堂--桐城中学前身)
方维仪
李公麟(宋画第一)
严凤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女侠)
黄镇 (外交家)
艾雯 (著名作家)
陈所巨(1947.6.19-2005.9.24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在当代文坛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舒芜 (当代文学评论家)
金庸 (有争议,有说祖籍桐城,有说江西婺源,不过他学习的是桐城文化,中央电视台上已经说明了。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翻译员)
储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让内蒙古成为中国经济增加最快的人)
费玉清(本名张彦亭,祖籍安徽桐城,出生在台北。)
张菲 (综艺大哥大)
胡一虎(凤凰卫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
徐南平 江苏省省长助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


镇街道介绍

新渡镇 电话 0556-6812894 0556-6810046
新渡镇位于桐城市的最南端,交通便利,区位优越。206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穿境面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安徽省重点中心镇。”曾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工作先进村镇”和“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是远近闻名的“塑料之乡”,镇域面积116.8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人,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631个村民组,城镇人口1.4万人,2005年度乡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2亿元,财政收入实现1794.8万元,工业用电量达4517万度,农民人均纯收入4230元,城镇居民收入8767元。

该镇文化底蕴丰厚,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雄厚,是桐城市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塑料产业,现如今已发展至拥有大小塑料企业700余家,同时,油墨化工等配套产业,纸质包装,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呈现出多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基础设施完善,镇区建成面积4.2平方公里,拥有日产1.2万吨自来水厂一座,110千伏变电所一座,宽达14米的柏油路面主干道纵横交错,总里程28KM,整个集镇区域均已实现六通一平,小城镇建设高潮迭起,曾获“宜城杯”竞赛一等奖。
随着桐城市区域规划的调整,老梅镇并入新渡,使新渡镇镇域面积进一步扩大。由经济学家、原全国政协主席王文之亲笔题名的华东塑料城,被誉为“省级示范乡镇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500亩,极大地提高了新渡知名度,吴汝纶公学已成为民办教育中的一匹黑马,为桐城的教育事业再添新的篇章,华东塑料城品牌叫响和吴汝纶公学创办成功,为新渡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日前仅华东塑料城入园企业就超过41家,新增产值2.6亿元,年纳税额达200万元。

近几年来,新渡镇“擎塑业大旗,走内涵发展之路”,树立新理念,实施新政策,开辟新财源。总投资5000万元的塑料工业园,入园企业达100家,将新增产值6.6亿元,新增税收超600万元,今年镇政府又提出了以工业翻番为目标,创新机制,加大技改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提升城镇品味为核心,拓宽投、融资渠道,夯实城镇基础设施,同时,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上台阶,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统筹城乡发展;以全民创业为动力,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努力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力争财政收入增长26%,全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新渡镇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刷新着桐城市南部乡镇的形象,成为合安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奠定了新渡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为财政增收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双港镇 电话:0556-6860101

双港镇位于桐城市东南部,北邻挂车河,南以人形河与怀宁县交界,东接安庆市宜秀区,西与新渡镇接壤,沪容高速、 杨新公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交通便捷,素有“鱼米之乡”、“教育之乡”、“工业重镇”之称。全镇国土面积102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人口6.2万人,镇区已建成面积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04万人。

青草镇 电话:0556-6060037

青草镇旧称青草塥,建镇历史四百余年,位于桐城市西南,与怀宁、潜山两县毗邻,一直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6年与陶冲镇合并,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余人。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镇和安徽省中心建制镇。全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素有“山水青草,梦中江南”之称誉。大沙河、三湾河、陶冲河、牛栏河纵贯全境,钟灵毓秀,三道岩风景区内的屋脊岭、铜锣尖风光旖旎,是集生存拓展、野外探险和风情人文游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基地,目前已有南京、安庆等户外活动爱好者纷至沓来。元末明初刘伯温行军留下的拴马树,红四方面军和红十二军曾战斗于此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烈士纪念塔;全镇经济繁荣,物产丰饶。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青草已是全国卫生劳保制品之乡,华东最大的槽楔生产基地,全国启辉器行业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并拥有一批以针织内衣、各类制刷、覆膜砂、医药包装和化工、纺织和建筑建材为代表的优势行业。矿产资源主要有已在开发的黄砂、花岗石、铁砂,尚未开发的铜、金等,还有矿物质含量丰富、由原火山口形成的矿泉水资源;全镇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华东杂交稻制种技术攻关基地。“青草香”大米品牌响亮、畅销全国,主要名特优新产品有“青草香菜”、干沙泥鳅、麻丰糕、“树人”牌葛粉、系列野菜、古山寿桃、精品茶叶、香菇等;拥有近百平方公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菊花、兰白草、桔梗、何首乌等名贵中药材。

孔城镇---千年古镇,2006年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电话0556-6510038

孔城镇位于桐城市东部,与庐江县、枞阳县接壤。全镇区域面积167.22平方公里,辖24个村,2个居委会,人口9.1万人,是桐城市的东部重镇、经济强镇和人口第一大镇。1999年列为安徽省省级中心镇,荣获省社会治安模范乡镇、安庆市文明乡镇、安庆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安庆市小康乡镇。
孔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人脉资源极其丰富。宋《元丰九域志》载:“淮南路舒州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镇内明清古迹比比皆是,“桐城八景”中“孔城暮雪”、“荻埠归帆”、“桐梓晴岚”三景出自孔城;镇北有“江北小九华”之称的著名佛教胜地——藻青山,山顶建筑风格迥异,山色秀美妙趣玲珑;镇区内孔城老街,全长2公里,临街铺面保存完好,是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著名的桐乡书院、朝阳楼坐落其中,沿街建筑风格古朴苍劲,木制阁楼、青石板街面更是江北奇观;老街三面环水,富有灵气,是理想的旅游综合开发之所。清代文学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戴名世,于康熙五十二年卒后,葬于南山岗砚庄之南(现本镇清水塘村),其墓俗称“榜眼坟”,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关镇 电话:0556-6710203

大关镇是桐城市的北大门,是全国著名的“制盖之乡”、“蛋鸭第一镇”。自三国时有古峡雄关之称,宋、元、明、清时为桐城九镇之一。始称“北峡镇”,清乾隆年间改称“大关镇”。1992年3月撤区并乡时,分属大关、卅铺两镇。2006年9月区划调整,成建制合并成大关镇。地理位置处于东径116度,北纬31度,北接舒城,东邻庐江,206国道纵穿南北,桐(城)、庐(江)省道横贯东西,卅(铺)、孔(城)公路连通东南,直通枞阳县,合九铁路跨越东部。全境三面环山,中部为丘岗,大关河、界河、兴店河、木桥河、大沙河源流其间。大关镇处在安徽省中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日照时数1988.6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13.8千伏/平方米,年平均温度15.9摄氏度,大于0摄氏度积温5842.5摄氏度,大于10摄氏积温5202.6摄氏度,无霜期234.5天,适宜工、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济的生产与发展。全镇总面积169平方公里,人口7.1万余人,辖15个村,644个村民组,其中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集镇居民2万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桐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工业立镇、产业强镇、科技兴镇、文明建镇”为战略出发点,立足镇情,扬长避短,着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已形成制盖、彩印包装、铸造、工程建筑、蛋鸭、茶叶、绿色食品、优质粮油加工八大特色产业为支柱的“工农互补共进”型经济格局。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亿元,财政收入6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9000万元,社会投资总额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15个村全面迈进小康,社会各项事业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大关镇区位优越,位于合肥、安庆两个省辖市的正中,全程高速,车程均为一小时,属“江淮一小时经济圈”。镇区建设日新月异,350KV的电力、日供水万吨的自来水、100MBPS的宽带网、省内五星级的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配套完善。以卅铺大道为龙骨,经华大道、卅兴路、206国道为侧翼的“丰”字型街道网络,将镇区打造成集工作、休闲、购物、康居、美食于一体的多功能、高品位的乡村都市。依托省级桐城民营经济开发区,卅铺工业园一期工程已建成面积1200亩,入园企业38家,其中省级骨干企业1家,安庆市骨干企业3家,共完成投资1.8亿元。以政府办公大楼为中心的工业园二期工程规划面积1500亩,“一平五通”基础建设即将完工,正在迎接八方客商的到来。投资2000余万元、占地500余亩的蛋鸭交易大市场生意火爆,享誉大江南北。立足镇区,连接15个村的通村公路,全部实现“柏油化”。新农村建设生机凸显,大关街、龙头街、王集街、甑山街为支架,10余个中心村庄为扩展,与镇区建设相得益彰。桐城小花茶、大关水碗、大关松花蛋、好运板鸭、卅铺珍珠米、大关茶干、胡埠香糕、歧岭粉丝等特色品牌,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农家乐”、“乡村一日游”的开发,“红色”的欧家岭、奇妙的古洞崖、典雅的寄母山、美丽的五岭湖等知名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增添后劲。

金神镇 电话:0556—6665000

金神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东南部、美丽富饶的嬉子湖畔。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6.2万,辖18个村。镇北紧邻桐城市民营经济开发区,毗连长江水运,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穿境而过,206国道依傍而走。在07年的全市年度综合考核中,荣获全市第二的殊荣,获得发展工业经济铜牌奖,经济总量位居全市前列。金神镇工业基础雄厚,“丹凤”玻纤、“金光”凸轮轴、“攀登、盛运”输送机械是全国名牌产品,全镇共有大小企业888家,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4家,亿元企业4家,业已形成玻璃纤维、汽车配件、输送机械、建筑建材、缫丝轻纺、塑料包装等六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完善。2006年被评为安徽“五个好”乡镇。

范岗镇 电话:0556-6010018

范岗镇位于市区南9公里处,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桐潜公路贯穿其境,区划调整后全镇总面积133.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46公顷,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7万人。目前,范岗镇共有民营企业8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9家,纳税百万以上企业2家,纳税超10万元企业近20家。全镇已形成制刷、橡胶、注塑、烟机配件、铁路配件、机械、家具等为主要产品的工业结构。

嬉子湖镇 电话:0556-6600010--生态家园 梦里水乡

地处桐城东南的嬉子湖镇,拥有全省最大的湿地资源。境内水域广阔,山清水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观、风景秀美的田园风光、丰饶富足的水陆物产,构成了魅力无限、声名远播的生态家园。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34.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6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6%,耕地面积1080公顷,林地面积1154公顷。共辖9个行政村、266个村民组,总农户6394户,上年年末总人口24322人。嬉子湖农业基础历史悠久,盛产水稻、油菜、瓜果等农作物,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明星乡镇”称号。嬉子湖水域辽阔,水质优良,无污染,湖汊众多,水产业发达,为桐城市水产大镇,盛产螃蟹、青虾、甲鱼、淡水白鲳等“嬉子湖”牌淡水鱼类,是省市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

吕亭镇 电话:0556-6770686

吕亭镇地处桐城市区东北部5公里,面积124平方公里,15个村,6.3万人,山川秀美,人文荟萃。年财政收入近4000万元。区位优势明显。吕亭镇地处合肥安庆两市中心地段、桐城市的黄金地区,与舒城、庐江二县交接。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206国道贯穿全境,镇内公路网络健全,交通十分便捷。是优质大米、板栗、蚕茧、“桐城小花”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吕亭镇山川秀美,人文荟萃。鲁肃读书亭、左公(光斗)墓、半天山居、洞宾泉、谷林寺等名胜古迹遍布境内,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现已形成以彩印包装、农药化工、农用机械、缫丝、塑胶、制盖等为支柱的优势产业。

唐湾镇 电话:0556-6590028
唐湾镇由原唐湾镇和大塘乡合并组建,位于桐城市西部边陲,距市区32公里,平均海拔680米。全镇国土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山场总面积7.4万亩,是本市主要林区,耕地面积4871亩,分布于北冲河、南冲河河谷。全镇辖8个行政村,147个村民组,2007年末总人口14000余人。
2007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80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725.8万元,其中地税完成174.8万元,国税完成551万元。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8000万元,农业总产值3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9元。2007年,全镇共组织劳动力培训达7200人次,外出务工人员达3800人,创劳务收入1800万元,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村级集体纯收入比往年均有所增长。全镇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个,实现到位资金1414万元,超额完成年度1000万元任务。目前,新引进的项目天森烟机配件有限公司落户市民营经济开发区。

黄甲镇 电话:0556-6593008

黄甲镇地处桐城西部,距市中心1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07平方公里,辖8个村,人口1.4万。镇内资源丰富,山场面积1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是“桐城小花”的核心产区和中药材生产基地。盛产优质食用菌、名贵淡水鱼,它们与以石灰石粉、油漆鬃刷、烟机配件、金属复合、黄铁砂矿开发等待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构成了我镇的支柱产业。全境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有高山古刹、名人墓群,是理想的休闲度假场所。

鲟鱼镇 电话:0556-2811483

鲟鱼镇,座落于桐城市东南隅,地处长江之滨,位于菜子湖出口处,通江之咽喉。周边与安庆市迎江区、枞阳县和池州市接壤,为桐城市之飞地。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1100人。辖桐川、外江、内江三个居委会。
鲟鱼镇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境内产业主要有江海航运、船舶修造、水产养殖、绳网织造、成品油销售,煤炭沙石销售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共中长江和近海航运是鲟鱼镇的主导产业。

文昌街道

办事处电话:0556-6121641 0556–6121966
文昌街道位处桐城市主城区,2006年9月由原文昌街道和碧峰街道合并而成,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桐城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国土面积55.0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47亩,辖7个行政村、4个社区、2个居委会,总人口6.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213人。
街道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沪蓉高速公路毗邻而过,合九铁路、206国道、桐潜公路、桐黄公路贯穿全境。区域内各种机构齐全,桐城中学、桐城师范等重点学校、二甲医院的桐城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公寓等座落其中,道路、给排水、绿化、供电、通讯、环卫、物流等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境内文庙、六尺巷、披雪瀑、左忠毅公祠、桐城派陈列馆等旅游景点星罗棋布。工业具有雄厚基础,是街道经济的支柱。目前,拥有大小工业企业近200家,其中全市30强企业中就有5家,基本形成了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化工油墨、电脑制版、建筑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规划面积达1000亩的“桐城市经济开发区文昌工业园”一期园区已建成投产,二期园区已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街道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现有各类大型市场8处,商业网点3000多个。政务新区、仙龙湖旅游开发、山水龙城、近郊公园、北大街老城区改造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将使街道成为一流的行政服务区和商贸旅游区。茶叶、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已初步形成规模。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街道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先进单位”、“安庆市小康乡镇”、“安庆市卫生创建先进单位”、“安庆市发展乡镇企业明星街道”等殊荣。

龙眠街道

办事处电话:0556-6207830 0556-6207832 

位于文都桐城市区东北部,国家AA级龙眠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境内,区域国土面积114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65281亩,耕地面积31833亩)。辖6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村(居)民组450个,20552户,总人口8.03万人。街道下设总支18个,支部42个,党员数2381人,19所小学,5所初中(含3所中心学校),5所卫生院。区域经济已形成以旅游、名优茶叶等特色产业经济和工业企业经济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生态经济齐头并进的强劲发展态势。街道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街道生态条件优越,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龙眠山横卧境北,龙眠河发源其间。境内山峦连绵起伏,山水相依,林深谷幽,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生态环境良好,山水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迹与自然胜景移步可寻,是国家AA级旅游区、安徽省森林公园,安徽省首批生态示范乡镇,旅游区拥有相国陵园——文和园、姚莹墓、龙眠山庄、投子寺、媚笔泉、碾玉峡、紫来桥、赐金园、别丰禅寺、园阳庵、百步绕云梯、龙进瀑布、龙门、颂家湖等众多人文及自然景观、景点。其中列为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的共20多处,是人们追抚历史,回归自然、观光休闲的特色旅游胜地。街道产茶历史悠久,名优茶经济优势突出。境内丰富的山场资源,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明清时代龙眠茶叶就成为朝廷的贡品。是名优牌“桐城小花”、“龙眠春翠”的重要生产基地。

罗岭镇 电话:0556-5232121 (现属安庆)

罗岭自古人才辈出,有"三里五进士、隔河两状元"之称,是桐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境内的严凤英故居为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岭自古就是桐城之地,由于此乃一块风水宝地,安庆人早己想红了眼,被安庆人在2005年以搞"双百工程"之名抢走,桐城文化因此遭遇严重的破坏。



网编注:文中有些资料可能不尽详实,敬请指正,欢迎补充!谢谢!


补充如下:

桐城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国务院公布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城歌名列其中。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桐城歌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内容涉及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灯歌、儿歌等诸多方面,以其独特的七言五句式体式、委婉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等艺术特色,广为传唱,乃至刊布成帙。


图片:沈佳鸣先生摄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