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桐城歌中的劝教思想

发布时间:2016-04-28 10:04:18 人气:0 来源:admin

高  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桐城歌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桐城歌孕育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桐城派”故里,纵览上下几千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充满泥土气息和生活趣味,影响深远而广泛。走进桐城歌,便能了解桐城的历史、人文、时政和风俗等方面。而她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以史志记载的形式而存在,陈所巨先生就说过她是“一部无形的人生教科书”[1]。这部人生教科书中有劳动的愉悦,有生活的愤懑,有坚贞不渝的纯洁爱情,有十里八乡的风土民俗,其中还有大量劝夫教子的内容,娓娓道来中不乏哲理,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桐城歌中的劝教大多以母亲、妻子或者恋人的身份进行,劝教的对象自然主要是子女、丈夫或情郎。劝教的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一劝情哥莫学懒,二劝情哥勤做活,三劝情哥孝父母,四劝情哥讨老婆。”(《哪有婊子哭情哥》)[2]如此这般“良言苦口劝情哥” [2]在桐城歌中俯拾皆是,其中主要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 劝夫念家忠婚姻

中国比较传统的婚姻生活方式是男主外女主内,这种男高女低的稳定构造在传统文化深厚的桐城同样普遍。女性贤良淑德,在家持家劳作、相夫教子,男性则在外求功名、忙生计。在不平等的男权社会里,主外的男性的自由度要远远大于主内的女性,其受到的约束自然也少很多。这就使得自制力不够、家庭责任感不强的男性在外面有了很多寻花问柳的机会。

在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非常低,在婚姻中也是极不平等的。在古代的婚姻中,女性是被动的,妻子稍有差错便有可能被丈夫一纸休书抛弃掉,即便没有过失被遗弃的也大有人在。妻子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面对迷途的丈夫,妻子总是苦口婆心的劝说。

如“家花没有野花香,家花不香但长久,野花虽香不久长,不久长,家花野花两个样。”(《家花野花两个样》)[2]夫妻在一起生活久了会产生倦怠感,彼此太熟悉,婚姻就会缺少新鲜感。抛头在外的男性难抵婚外情的诱惑,但贤惠的妻子总是劝丈夫回头,外面的野花只能带来一时的刺激,但不如家花长久,通过对比让丈夫清楚真正与他相守到老的还是家中的妻子。

又如“南风不抵北风凉,家花没有野花香,好男莫学陈世美,糟糠夫妻不下堂。”(《糟糠夫妻不下堂》)[2]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陈世美忘恩负义、抛弃妻子,这样的负心人自然是好男人不能学的。生活中的陈世美都会遭人唾骂,所以妻子都会劝说丈夫要忠于婚姻。

古代的男子为了养家糊口会经常出去谋生,或做生意或考功名,少则几月,多则几年,即便是在家务农的人在农闲时也常常外出谋些生计,这就让他们在花花世界里自由自在了。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守候在家的妻子该是怎样的心情呢?闺怨类的诗词中尽显无遗。所以,在送丈夫外出前,妻子们都会千叮呤万嘱咐:“送郎送之过小河,千言万语劝情哥,劝哥莫在花街走,花街女子坏的多,只为银钱不为哥。”《送郎》[2] “二月瞧郎百花开,我郎外出要长回来,外面虽有美貌女,野花心歪不可采。”《十二月瞧郎》[2]

《十里亭》里将情郎招惹妓女后的恶果描述得更为详尽:“劝郎莫在花街走,花街美女陷人坑。小郎有钱合她意,小郎无钱对背心。相交好比初相识,知人知面不知心。她把酒肉招待你,情哥只当是真心。胭脂花粉要郎买,还要头巾遮灰尘。长衣短衫要郎买,只要好处不要名……”[2]说得如此透彻,总该能劝回几位想偷腥的男子吧。

“姐劝小郎莫嫖娼,嫖娼没有好下场,东村有个嫖娼汉,嫖娼不久败了家,败了家,家破人亡被人骂。”(《姐劝小郎莫嫖娼》)

 二、     劝夫勤劳俭持家

作为民间文学,桐城歌也是桐城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口头流传下来的,而且很多都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文学。所以,作为非官非富的劳动人民,要想过上好日子,只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农耕社会,男性是劳动力的主力军,桐城地域对男性仍有“劳力”的俗称,所以贤淑的妻子就会时时提醒劝说丈夫要勤劳发家。

《桐家教儿经》中务农篇这方面的规劝比较多,而且含有一定的种田知识,如“新年一过少玩耍,田里地里要跑勤” [2],只有春天里勤劳的耕耘播种才会有秋天里的硕果丰收。“六月炎天休贪睡,锄头口上出黄金” [2],六月天虽炎热却也是“双抢”的关键时刻,所以只有勤劳才会有收益。“姐劝小郎要种田,出点力气不枉冤,炎炎暑天吃点苦,寒冬腊月赛神仙。”(《出点力气不枉冤》)双抢讲述的也是先苦后甜道理。

恋人约会结束,送情郎回家的时候同样要规劝他不忘勤劳发家,“送郎送到大山坡,真心实意劝情哥,回家切切莫贪耍,勤劳发狠做田活,黄稻满仓笑哈哈。”(《送郎》)[2]没人愿意嫁给一个贪玩的人,换言之,只有他勤劳,才会有自己未来的幸福。

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管他长相做么事,日子要好靠勤快。”(《日子要好靠勤快》)[2],“单身一人要起早,早起三早顶一工。勤俭持家日长久,细水长流万年春。”(《十里亭》)[2]只要肯付出,就会有收获。“赌偷强拿有罪过,勤劳致富荣一生。”(《桐家教儿经》中理财篇)[2]这些描述都告诉我们勤劳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发家致富的唯一正道。

 三、     劝夫孝顺敬父母

“孝”自古就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伦理道德,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五伦之核心,而桐城文化深受中国儒学传统的影响,所以“孝”的内容在桐城歌当中也是随处可见。如“回家要把父母敬,见了叔伯礼相迎。”(《桐家教儿经劝学》)[2]

又如“头杯美酒先敬娘,儿媳年轻要带帮,哺育之恩深似海,呕心教子情义长。二杯美酒敬大大,好儿出在严父家,弯弯桑树从小育,扶我成人学世章。”(《五杯酒》)[2]父母养育含辛茹苦,作为儿子要记得时时感恩,美酒自然当先敬父母,这是为人之道。

《十里亭》和《送郎》都是关于送情郎回家的内容,临别时都嘱咐情郎回家要孝顺父母:“送郎送到小桥东,回家孝顺父母亲,十月怀胎娘受苦,三年哺乳几多辛,儿女不孝五雷轰。”“劝郎回家孝父母,时时要把父母敬,父是天来母是地,从小哺育到如今,若要不把育恩报,问郎身子何处生。敬父犹如朝南海,敬母犹如拜观音。”[2]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怎么能全心全意对别人好呢?聪明的女孩子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会经常劝说情郎回家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这在当代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四、     劝郎立德务正业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中把修身立德摆在人生的第一位。作为一个人,应以德为先,只有立德才能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做事。那如何立德?教育当先。桐城的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仅是因为出现了几位文学家,还因为这里的老百姓对教育的普遍重视。教育也不仅仅是拜师求学或者进私塾书院学习,它还包括家庭教育,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家人子女的点滴教导。这些日常教导被编成歌谣后,便是民间立德做人教育的最好教材,具有“民众生活伦理教化的教科书价值” [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育,养子使作善也”。养育子女首先要让其行善,因为“善”是“德”的本质核心,行善积德,积善成德,行的善多了,自然就有德了。这也是中国的优良美德,在桐城歌中也不乏行善的劝教。

如《十里亭》中“劝郎是非少开口,莫在人前乱谈论。人家有事当面劝,莫要挑祸害别人……做人要行光明路,莫做背后捣蛋虫。劝郎要做正经君,免得姐姐挂在心。”“劝郎定要守本分,抬头三尺有神明。为人在世要行善,莫做恶人落骂名。”“劝郎行事要谨慎,莫学强盗胜于人。”“勤俭苦读为本分,莫要想着害别人。骗人犹如篮装水,害人往往反害己。”[2]又如《人间还是要好人》中“姐劝小郎莫行凶,善恶到头有报应,多少恶人无善死,多少善人乐太平,乐太平,人间还是要好人。”[2]这些都强调了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要做个善人,做个光明正大的人,不要害别人。

修身立德的内容很广泛,除了行善的核心之外,还有对生活中为人处世很多方面的约束,如为人要谦逊,不要做蛮横无理之人,“劝郎切勿学横强,横强没有好下场。”(《宰相让人三尺墙》)[2]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爱财是人的天性,但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如《姐劝小郎莫贪财》“姐劝小郎莫贪财,金钱虽好正当来,贪了钱财犯国法,坑害儿孙头难抬,头难抬,伤天害理不应该。”[2]

规劝如何做人的内容有很多,除了莫贪财,还有莫贪酒、莫嫖娼等,但在现实中,修行不够又不听劝的浪子还是很多,尤其是赌钱,在娱乐休闲方式有限的古代更是男人们热衷的一种消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论官员商人还是劳动务工者,都爱在空闲上赌上一把。这方面的劝诫在桐城歌中尤其多,也反映出了赌钱在当时害人不浅。

如“劝郎切莫贪赌钱,赌钱之事人人嫌。父母说儿败家子,妻怨丈夫不余钱。夜赌伤神坏身体,日赌误工荒了田。赌博场上无情义,打架斗殴随时现。偷窃扒拿由赌起,越赌越输进阎殿。”(《劝郎切莫贪赌钱》)[2]“小小麻将摆四方,又无刀来又无枪,万顷良田被夺去,无数钱财被抢光。”(《无数钱财被抢光》)[2]“杨大的卤肉姚狗儿的烟,大桌子一摆就赌上好几天。哪管老娘病重床上叫,哪管妻子伤心泪涟涟,就怕赌来天不昏地不暗,就怕凑不上来沾不上边。”(《旧沙河街赌博歌》) [2] 这些都反映了深陷赌场的后果,输钱毁家,人性尽失,荒废人生。

正月里是难得的清闲时间,再加上一年忙到头,手头上总会有点结余,所以也是赌钱的高峰时段,劝诫自然更有必要。“正月瞧郎是新年,我劝我郎别赌钱,输了钱儿后悔晚,赢了钱儿易结怨。”(《十二月瞧郎》)[2]

还有送别的时候,劝赌也是重中之重。“前头就是小山边,劝郎赌博莫沾边,你赢我来我赢你,好朋好友却成冤,带上家人受牵连。赌博场上无情义,亲朋父子亦枉然,输掉银钱无路走,偷盗成性上贼船,好日子不过蹲大监。”(《送郎》)[2]

那如何让这些漂流在外的浪子回头呢?“姐劝小郎莫漂流,不务正业人人愁。三十多岁无妻子,姑娘一见都摇头。都摇头,漂流浪子快回头。”(《漂流浪子快回头》)[2]“人到二十立雄心,莫把赌钱当人生,赌钱买不到柴和米,贪耍算不上正经文。”(《人生歌》)[2]

可见,光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未必有效,关键要让他们有一份正当的职业,要有人生的雄心壮志,要有奋斗的目标。

 五、     劝子勤学求功名

作为文都,桐城素有尊师重教之传统,“富不丢猪,穷不丢书”的祖训已世世代代流淌在桐城子孙的血脉里。所谓“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统治清代文坛两百余年的“桐城派”的出现并非偶然,“父子双宰相,兄弟四翰林”和“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也绝非偶然。

桐城自明代开始,传统讲学之风盛行,私塾书院遍布城乡。“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朗朗”便是读书景况的真实写照。

而到了近代,人才辈出和当代的教育强县,这些都得益于桐城人祖祖辈辈对教育的重视,这点在桐城歌中也很突出。

《桐家教儿经》中的劝学篇在这方面的告诫比较多。“读书须把书为重,切莫学内哄先生。哄了先生欺了己,纸糊灯笼怎瞒人。”“莫说年轻不晓事,切勿玩耍混光阴。”“勤读苦学知书理,学富五车天下行。”都是告诉子女要珍惜光阴,勤学苦读,这样才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当然这样的规劝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恋人间、夫妻间都会有这样的规劝。如“念书的哥哥莫要慌,用心用意做文章,有朝一日京城出皇榜,头名状元准是郎,准是郎,到时贺喜府门上。”《披红挂彩接娇莲》

 上述五方面的劝教在桐城歌中比较常见,但内容丰富的桐城歌可谓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有生活便有家长里短、伦理道德,规劝的内容渗透其中,处处可见。所以,这规劝的对象自然也不仅仅是针对恋人、丈夫和子女,如《劝书文》中“劝你们婆媳莫相争”“劝你们姑嫂莫相争”“劝你们娘儿莫相争”“劝你们父子莫相争” [2] ……放至今日,这些劝教依然入情入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家庭的含义,矫正人生的方向,也让我们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是我们做人的指南针。具有如此强烈的现实意义自然会让桐城歌中的劝教思想熠熠生辉,今天的我们应该好好挖掘这个宝藏。

 

参考文献

1、叶濒 《桐城歌谣》安徽省供销社印刷 1992年

2、叶濒 张志鸿《桐城歌》黄山书社 2012年

3、吴功华 《桐城地域文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

 

作者简介:高宁,桐城师专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