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雀东南飞》看《桐城歌》“菖蒲和艾的传说”爱情悲剧

发布时间:2016-04-28 10:25:07 人气:0 来源:admin

《孔雀东南飞》和《桐城歌》均为民间文学类别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查证《孔雀东南飞》大约出现于1700年前,从它的内容上来看,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之后似乎经过了一个时期的传唱,或经文人加工整理,全诗人物性格和语言才逐渐丰富凝练起来,成为我国古代产生于民间最早也是最长的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它通过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用平实的文学语言,采取白描的写作手法,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孔雀东南飞》以一首长诗荣登国家级非遗,可见它在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上的历史价值。

《桐城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明代开始刊布成帙。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明清民歌时调集》辟专卷“桐城时兴歌”收录桐城歌24首,并谓之“乡俚传诵,妇孺皆知”。《桐城歌》在明代达到了一个最为鼎盛的阶段,《明代杂曲集》亦采录《桐城歌》25首,明《风月词珍》收录《桐城歌》54首。因其独创的五句头体式被专家称为“桐城歌体”,之后逐渐扩展辐射影响到“湘、鄂、赣及浙西地区”,在历史上形成了播及甚远的“桐城歌谣文化带”,被载入中国文学史册。桐城与《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怀宁、潜山两地相毗邻,我们从大量《桐城歌》中的其中一首“菖蒲和艾的传说”发现,他在创作过程中明显受到《孔雀东南飞》的影响。《桐城歌》常用比喻、象征、白描等手法表现人物情节和故事传说,与《孔雀东南飞》同属于我国民间文学之中的瑰丽奇葩,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从研究《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上来看,《桐城歌》中的“菖蒲和艾的传说”在语言和情节设定上虽显单薄,在内容和思想上虽然有些距离,但表现古代社会男女主人翁对爱情忠贞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一致的。让我们来看看“菖蒲和艾的传说”怎样叙述他们的爱情故事:“雁在天上叫呵呵,姐在房中想藕郎,日想藕郎夜做梦,藕郎何时把家还?”这是第一段叙述女主人的相思之情。接下来:“一梦金针银针伴,二梦梨花下绒霜,次日请人来圆梦,小姐命运不风光,不是死你娘就是死你郎。小姐听了这句话,急修书信捎与郎,藕郎接了这封信,回了大官我不做,回了小官转回家。”这段叙述男女主人翁都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不惜辞官回乡与爱人团聚。接下来大段阐述男女主人翁彼此不能相见的焦虑心情和遭遇情节设定:“打匹白马路茫茫,一步出在大门外,二步就在半路上,三步到了罗家庄。罗家伙计出门来担水,外面来了好一个郎,乌纱帽子头上戴,纺绸大褂身上穿,云头靴子好显眼。老母听了这句话,高兴得脸上笑洋洋,可是我那小婿做官转回来,吩咐舅嫂忙烧茶,支派厨子忙烧饭。”此时男主人翁想见到妻子的焦虑心情迫切:“舅嫂烧茶我不喝,厨子烧饭我不尝。不是舅嫂烧茶不好喝,也不是厨子烧饭不好尝,我昨天回家大半日,现在不见妻子藕四娘。老母听了这句话,急拿铜钱去卜卦,铜钱甩得叮当响,罗家小姐在黄桑树上直僵僵。”看到小姐为已而死,藕四郎悲痛交加,当即以死殉情:“我千里迢迢为了你,我万里迢迢为四娘,你已死在黄桑树,我就死在藕四塘。”罗小姐为爱而死,藕四郎为爱殉情。故事的结尾用菖蒲和艾象征他们夫妻对爱情的忠贞:“郎变菖蒲姐变艾,我俩年看端阳在一块。年看端阳都成双,年年端阳回家看爹娘。”在这里与《孔雀东南飞》故事结尾一样,借物拟人采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端阳节是我国民俗传统节日,每年端阳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前插菖蒲和艾草的风俗。这种习俗的流传大约有几千年了,各种传说的版本都有,但桐城人每逢端午节遍插菖蒲和艾草,恐怕又会赋予它更深一层的爱情创意。“菖蒲和艾的传说”故事,虽然富有悲剧色彩,但人们对罗小姐和藕四郎的忠贞爱情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

在我国古代民间就有“艾草如女”、“菖蒲似男”的传说。古诗中称赞艾草和菖蒲的文字很多,如“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看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菖蒲的叶子又直又尖,形状类似宝剑,古人称其“蒲剑”。《吕氏春秋、任地》中说:“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民间还有视艾草、菖蒲为防疫驱邪的灵草:“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如剑斩千妖”传说。这两种“灵草”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才相伴在一起,一如男子,一如女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桐城歌》中“菖蒲和艾的传说”,可能正是基于这一古老传说创作而成的。

下面我们看看《孔雀东南飞》故事的结尾:“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这里第一、二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松柏”是四季常青、刚直挺拔之树,“梧桐”,传说凤凰常栖于此树,可见“松柏”、“梧桐”都属良木。“鸳鸯”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是幸福美满婚姻的象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种美好的情境是诗人主观愿望的表现与寄托。“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使我们看到《孔雀东南飞》结尾对和谐美好景观的描写,并未给人们带来多少喜悦,反而增加了读者对刘兰芝、焦仲卿二人不幸婚姻的无限同情和深深的思考与警示。令我们在哀叹刘、焦二人悲惨命运的同时,不得不钦佩创作者给予作品意蕴悠长的高超表现技巧与艺术手法,仅此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在民间文学上的历史价值和贡献。

焦仲卿与刘兰芝殉情后“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藕四郎与罗小姐殉情后“郎变菖蒲姐变艾,我俩年看端阳在一块。年看端阳都成双,年年端阳回家看爹娘。”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合葬“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到藕四郎与罗小姐的互变菖蒲、艾草的情境描写,可以看出符合广大民众对美好婚姻的祝福意愿。用松柏和梧桐来象征焦、刘夫妇二人的情意缠绵与不朽,用鸳鸯来象征她们二人日夜相守不再分离,这种浪漫主义写法,也符合中国爱情悲剧的特点:现实不能实现的事情可以借助于想象或神话来实现,给人以梦想和希望。受其影响,罗小姐与藕四郎夫妻二人化作菖蒲和艾草,年看端阳在一块,年年端阳回家看爹娘。用菖蒲和艾草借喻男女爱情相守和回望,虽然是悲剧,却使人们感到完美。其实这些结局正是人们所希望的,是人们所要追求的。这种爱情悲剧留给人的除了愤恨与赞美外,更多是让人看到完美,看到希望,给人以力量和追求,给人以向往和憧憬。让所有人都幸福自由的生活,这正是古代社会人们所希冀和期盼的一种心愿,通过口头文学形式进行传唱、歌颂和赞美。

《孔雀东南飞》和《桐城歌》中的“菖蒲和艾的传说”故事或许都有生活原形,经过艺术创作,再经过民间或文人润色逐步形成的文本。这样的民间文学作品是生活方式,也是精神方式,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可以这样认为:《孔雀东南飞》和《桐城歌》中的“菖蒲和艾的传说”爱情悲剧形成原因具有多元性特征,是受到当时经济地位、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家庭背景以及个性心理等各个相关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古代社会众多爱情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作者简介:张志鸿,196011月生,大学汉言语文学专科毕业。现任桐城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桐城市文化馆馆长、副研究员职称,桐城市音乐家协会主席。

电子邮箱:aaa34282260@163.com

联系电话:05566126597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