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歌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6-04-28 10:30:05 人气:0 来源:admin

 许淳熙   杨韵华

 1 引言

桐城歌主要由山歌、民谣、小调组成,是我国极富艺术魅力的民间音乐之一。桐城歌历史悠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流行。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内容与形式,使得桐城歌艺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引人入胜。较之于其它类别的民间音乐,桐城歌具有许多特点,如内容丰富多彩;流传广泛,影响遍及长江流域,并流布于日本;属于融词、曲、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等。2008 年,桐城歌成功地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看来,桐城歌还具备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优势。

本文以探讨桐城歌与世界非遗的关系为主题,首先简述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继而论述将桐城歌打造成世界非遗的意义;接着分析桐城歌的艺术魅力与特点,最后归纳出桐城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优势。

2 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充溢着脆弱性,使得许多的人类文化遗产日益式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2届会议在巴黎举行,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 (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的宗旨如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有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国家和国际一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互鉴赏的重要性的意识;开展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

根据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申报参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条件是:参选作品应该具备体现人类的创造天才的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对于这一条件可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考察:

1、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

2、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

3、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肯定作用,在智力借鉴和交流方面有重要价值,并促使各民族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对有关的群体起到文化和社会的现实作用。

4、能够很好地开发技能,提高技术质量。

5、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

6、由于缺乏抢救和保护手段,或加速的演变过程、或城市化趋势、或适应新环境文化的影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现今我国共有38个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30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进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属于“优秀实践名册”。

3 桐城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桐城歌2008年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中国最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比照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可以发现桐城歌申报世界非遗具有许多优势。

3.1 桐城歌的价值优势

(1) 历史价值。

据清代桐城地方志记载,先秦时期在桐城一带盛行民歌,特别是一种五句子歌谣十分流行。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录有九首四言五句山歌,这种四言五句山歌逐渐演变为现今流行的七言五句式桐城歌。《诗经》收入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这反映出早在春秋时期桐城歌的雏形就已出现。历代的诗人文士乃至帝王也为桐城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汉武帝南巡经过桐城时,曾作《盛唐枞阳之歌》,后被收录于《汉书·礼乐志》中的《郊祀歌十九章》;晚唐桐城诗人曹松则留有《曹梦征诗集》。到了明清时期,桐城歌开始为文献广为记载。《明代杂曲集》收集桐城歌25首;明代李子汇的戏剧选集《风月词珍》中的“时兴桐城山歌”计54首;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山歌》收有 “桐城时兴歌”24 首。刊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的清代民歌俗曲集《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清代桐城文人姚兴泉的《龙眠杂忆》等众多书籍均收有桐城歌。这一由民间到文士,再由文士到更广泛的民间的发展脉络反映出桐城歌历史悠远绵长、影响广泛深远,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与地域文化历史之中。

(2)艺术价值。

桐城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句式结构多样,曲调音乐优美等方面。

1)句式结构多样

从语言结构上看,桐城歌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多种,以满足内容表达的需要,其中又以七言五句式最为典型。其用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于节奏,朗朗上口,反映出桐城歌创作于生产生活,并存在一个在生产生活中反复修改、锤炼的过程。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其独创的七言五句式歌体,成为“湘鄂皖赣以及浙西地区山歌常见的句式”,史称“桐城歌体”。

2)曲调音乐优美

正如桐城先贤姚兴泉在《龙眠杂忆》[2]中说的“调最高而音极响,扬抑疾徐,自然合节”,“实非寻常吟咏”。桐城歌因体式独具特色,语言优美,曲调和谐,博得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桐城歌虽然是俗文学,但俗中见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从文学性看,其语言凝练,含蓄委婉;从音乐性看则音调铿锵、吐字清爽、节奏明快、韵律和谐[3]。

(3)社会学价值。

社会学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行为、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社会思潮、社会交流、社会冲突等许多方面。桐城歌的社会学价值主要体现在:

1) 刻画了广大民众的情感

桐城歌具有鲜明的率真自然的特点,歌词朴素自然,优美流畅,能够准确形象地刻划出广大民众热烈而又细腻的感情。例如:“太阳起山红满天,蒸蒸大地生紫烟。小田插得团团转,大田插得边到边。边到边,天大地方连成片。”这首歌是民众在生产劳动中抒发的心声,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

2) 体现出民俗民风

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民风民俗是一个地域人们生活、精神风貌的展现,是地域文化的灵魂。风情类民歌是桐城歌的重头戏, [4] 桐城的很多风土习俗在歌词中都有所体现,它把当地礼俗结合歌声来加以表达。像婴儿出生后有“洗三朝歌”、“抓周歌”,儿时有“儿谜歌”、“摇篮曲”,恋爱时有“情歌”,婚嫁时有“新婚歌”、“哭嫁歌”、“退嫁神歌”,殡丧时有“出殡歌”、“丧礼歌”,建筑房子时有“上梁歌”、“进梁歌”,节庆时有“拜俗歌”、“灯歌”,劳动时有“薅草歌”、“插秧歌”等等,好像桐城人民生活中的所有事象,从人的出生到死亡、从繁忙到闲暇都伴有桐城歌,无所不被桐城歌所萦绕。

3) 反映出追求自由的爱情观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子不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自己选情郎,是异常困难的。然而在桐城歌中却有不少表现大胆追求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的民歌。例如,《宁死要跟小郎走》:“我与小郎情意久,哪怕爹妈不开口,打也罢来骂也罢,宁死要跟小郎走。要到公堂妹来讲,拉到县衙妹去求,不怕老爷羞我丑,出门还要手牵手。”

(4) 文学价值。

桐城歌的文学特色比较典型的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例如桐城歌中有一首《素帕》,曾被选入《中国文学史》:“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思有谁知。”这首歌语言含蓄凝练,心思委婉幽深,借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道出了初恋男女无声胜有声的脉脉情意[5]。以“丝”谐“思”是全歌的中心点、落脚点,反映出修辞手法的精妙。

3.2 桐城歌的深深扎根于社区文化的优势

桐城歌在桐城民间传承,数百年余音不绝,深深地扎根于地域与社区文化之中。这从桐城歌对桐城地区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与民间信仰的描绘中足见一斑。

桐城歌中有很多关于服饰的描写,我们能从中了解桐城在明清及以后士庶阶层之服饰状况。在桐城歌中,有不少描述年轻女子服饰的句子,如“八带八尺紫罗裙,九带银镯手中筒。”( 《荷包情》); “绸带飘飘分左右,八宝罗裙扫地行。”( 《十里亭》)反映出以“罗”制成的“罗裙”,具有花纹实,地纹虚,明暗相间的特色,着于衬裤之外,轻盈拖曳,别有风采,尤其受到当地年轻女子的偏爱。[6]

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习俗各不相同。桐城境内有山有水,田地肥沃,水域广阔,物产丰富,几千年来孕育出颇有特点的饮食文化。正因为此,在桐城歌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饮食的内容。如: “芝麻收时拿棍打,玉米收时把衣扒,大豆高粱收粒子,棉桃开口只收花”( 《种好庄稼方为上》)。 “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毛栗笑哈哈。姐妹二人打毛栗,半夜起来说上山”( 《打毛栗》)[4]。

民间信仰亦属于反映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桐城歌中关于民间信仰的内容相当多,甚至有的就是民间信仰仪式的组成部分。如桐城歌中有一首《退嫁神》,反映出一种独特有趣的民间信仰。“嫁神”是桐城地方上一个独特的保护神,主要神职是护卫新娘,大约和旧时抢婚习俗有关。退嫁神仪式有严格的程序,最后一道程序便是由当地学问之士唱《退嫁神》歌。其中最后的两句为:“轰斯衍庆,瓜迭频赓,玉卷珠帘挂金钩,今宵织女会牵牛。从今洞房花烛夜,一生幸福乐无忧。新人请进,嫁神请回。”[7] [8]

3.3 桐城歌的文化交流优势

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能够广泛地进行交流与传播,反映出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打动人心的感染力。早在明代以前桐城歌就流传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在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广为传唱,乃至刊布成帙,并由此形成了一种范围广泛的“桐城歌谣文化带”。这对后来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桐城歌在清代还流布于日本。在《花月琴谱》、《清风雅谱》、《洋峨乐谱-坤》、《清乐曲谱》这四本日本古籍中均有清代的桐城歌工尺谱及歌谣资料留存。[9]

 

4 “桐城歌申报世界非遗”战略的意义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看到桐城歌申报世界非遗具备众多的优势。鉴于中国目前拥有的38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尚无民间文学类,因而如果能够进行远景规划,制定“桐城歌申报世界非遗”战略,则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由于当前在国内准备申报世界非遗的项目较多,而申报名额有限,因而竞争将十分激烈。可以预见,将桐城歌列入世界非遗代表名录,不可能一蹴而就,申报世界非遗的过程将相当的漫长。然而,“桐城歌申报世界非遗”战略的意义正体现于申报的过程中。

首先,申报的过程即是一个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桐城歌的演化、发展与流布,是中国歌谣史上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与深入挖掘的地方,借助于申报世界非遗,能够激发人们的研究兴趣,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与史料分析,将研究推向深入。

其次,申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进全面保护的过程。从保护的视角看,“桐城歌申报世界非遗”战略的确立有利于创造保护、传承、发展桐城歌的良好氛围。因为此时全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属于“桐城歌申报世界非遗”战略中的一分子,因而能够获得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支持。桐城歌是不能像文物一样单纯地保护的,需要表演、继承、创新与发展,需要培养继承人,这些都离不开当地民众的作用。

第三,申报的过程又是一个提升知名度的过程。知名度是指一个地方被社会、公众知道和熟悉的程度。从地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知名度就是财富。人们依据商品的知名度选购商品;而旅游者则依据景区知名度来选择旅游目的地,即所谓“慕名而来” 。

第四,申报的过程还是一个促进地方经济积累式发展的过程。所谓积累式发展强调的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耦合,注重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当方方面面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将会产生质的飞跃。[10] 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桐城歌申报世界非遗”战略可成为引领全市相关行业协调发展的一个动力引擎,围绕该战略进行规划。例如,市政建设围绕该战略进行文化园、博物馆、展示中心等的配套建设;旅游部门围绕该战略推出新项目;宣传部门以此战略为契机进行广泛报道;工商业围绕该战略开发纪念品;教育业围绕该战略将桐城歌文化纳入职业培训的内容。这样各行各业的协调运转将成为地方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人大网,

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6-05/17/content_350157.htm

[2](清)姚兴泉.龙眠杂忆.桐城县文物管理所编辑出版,1982.

[3] 查宗和.解说桐城歌.黄梅戏艺术,2009(2):24,26

[4] 叶濒,张志鸿主编.桐城歌.合肥:黄山书社,2012.

[5] 雪女.桐城歌:除了歌唱,无话可说.绿色视野.2009(9):57-58

[6] 程爱兰.桐城歌的服饰和饮食民俗文化阐释.鸡西大学学报,2014,14(1):115-117

[7] 王焰安.退嫁神.民俗研究,1990(1):70

[8] 项波.从桐城歌看桐城民间信仰.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4)37-39

[9] 徐元勇.流存于日本的我国古代俗曲乐谱.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2):37-44

[10] 钱文霖主编.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许淳熙,男,哲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员,崇圣寺佛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发表论文百余篇,在数十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省部级学术奖励。

电话:  13554508806     027-87541749

E-mail:  xu-chunxi@163.com 

邮编:430074

地址:1、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喻园二期6-1-1001

 

杨韵华,女,武汉博物馆副研究员。

电话:13871506845

地址:武汉博物馆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