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桐城歌的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6-04-28 10:34:07 人气:0 来源:admin

吴惠平

 桐城文化源远流长,传遍海内外。桐城歌是桐城文化的一部份,有着丰厚的底蕴,滋养着桐城人的繁衍与成长,也推动着桐城社会经济的发展。桐城歌是母亲文化,来自于民间,人们在劳动交往中口传身授,是人们朴素的政治意识,宗教意识的传播,也是伦理道德、文明礼仪、做人做事的言传身教。给人们在辛苦的劳动中增添一点愉悦,享受一些快乐。在现代歌曲充盈市场的今天,有必要研究桐城歌,让它流传下去,并得以发展。否则,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渐渐被人们遗忘。

一、桐城歌的地域特点。

桐城歌是千百年来桐城人传唱的一种民间歌曲,包括传说与民谣等等,是多种歌曲艺术的综合。顾名思义,桐城歌明显受行政区域的限制。了解桐城歌,有必要了解历史上的桐城行政区划。桐城,春秋时叫桐国,西汉时桐城属龙舒县、枞阳县,南北朝属枞阳县,隋朝改枞阳县叫同安县,唐朝改同安县为桐城县。原桐城疆域,东界无为,东南接贵池,南接怀宁,西界潜山,北界舒城。解放后,皖北行政专署划桐城东乡和南北乡相连的地区为桐庐县(后改为枞阳县),即将原桐城县拆分为枞阳县、桐城县。197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又划桐城县大枫、罗塘、花山、杨桥四公社归安庆管辖;改鲟鱼大队为鲟鱼管理区,仍属桐城管辖。2005年罗岭镇划归安庆。因此,我们今天研究桐城歌,应该包括过去的桐城地域。

二、桐城歌的历史地位

桐城歌是桐城人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长辈对晚辈,年龄大的对年龄小的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身授,得以代代相传的。像一切母亲文化一样,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曾为当地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传承作过杰出的贡献。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励志篇

《红军叔叔哈哈笑》:“青草塥,红军到,泼洋油,烧碉堡,孙连长,吓一跳,忙到安庆去汇报……孬种孬种快快跑,红军叔叔哈哈笑”。《抗日儿歌》、《誓把鬼子一扫光》,这些歌在人们传唱中播撒了抗日的火种。

2、明理篇

《宰相让人三尺墙》:“劝郎切勿学横强,横强没有好下场,强中还有强中手,你强我强更有强。马背跌死英雄汉,河边淹死会水郎。桐城有个六尺巷,宰相让人三尺墙。三尺墙,和谐美名世代传。”《桐家教儿经》、《做官要做包文拯》等等,这些歌教育下一代学会做人。

3、生活哲理

《吃鱼哪知打鱼难》:“菜籽湖里鱼儿多,鲲子鲤鱼赤膊哆,风急浪高难开网,吃鱼哪知打鱼难?吃鱼的吃的是鱼王,打鱼的吃的是鱼肠”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再穷也不去讨饭》等,都充满了生活哲理,在传唱中使人们有所感悟。

4、劝勤劳

《布谷鸟儿叫声连》:“布谷鸟儿叫声连,催醒多少梦中人,勤奋人说催得好,懒汉人说吵死人,催得好,吵死人,到时好坏比收成”。《我是天上催春鸟》、《扶着犁梢调深浅》等等。庄稼人,勤为本,人们在吟唱中受到熏陶。

5、习俗礼仪

《抓周歌》:“人生一岁智门开,我唱宝宝抓周彩。抓起笔砚龙门进,抓起刀枪疆场奔,抓起算盘元宝滚,抓起扁担挑金银。七十二行人人做,行行都能出能人”。《春节拜俗歌》、《上梁歌》等等。这些歌一方面传承了习俗礼仪,同时也在唱的过程中受到一些礼俗、道德方面的教育。

6、男情女爱

《穷哥不离妹面前》:“蒙烟小雨不离天,麻雀不离草屋檐,燕子不离高梁上,蜜蜂不离菜花园,菜花园,穷哥不离妹面前”。《不为妹妹我不来》、《只怨花针不怨郎》等等。男情女爱是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话题,其间有着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人们在劳作时,闲暇时,唱唱歌,解解乏,消消闷,给精神带来愉悦。这些情歌抒发了人间美好的生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另外如《茶歌》、《灯歌》、《儿歌》等等,充满了情趣与乐趣,也蕴含着大量的生活常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桐城歌》是老百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原生态的。因此,她朴实,纯真,是老百姓的语言,难免带有一些俗气。千百年来,这些桐城歌孕育了桐城文化,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乐趣,推动着桐城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雅文化占据了市场,这些原生态的“俗”文化渐渐被人们遗忘。

三、桐城歌的保护与传承

(一)桐城歌的收集整理

桐城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是桐城人的荣幸。保护与传承桐城歌也是桐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桐城歌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散落在民间。她是桐城文化的源,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桐城人的政治、宗教信仰。像丰厚的古典文化是炎黄文化的根一样,桐城歌也是桐城文化的根(桐城歌起源于唐朝以前或许应该说起源于商、周时期生产的快速发展,集体劳作时的口传身授)。由于外来文化的兴盛,年轻一代几乎不了解桐城歌,如果不保护和传承下去,若干年后,桐城人再也记不起桐城歌了,那将使桐城人丢失掉一块瑰宝。

散落在民间的桐城歌,起源于民间,一般是人们在劳作时相互传唱。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授,没有文字记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劳作中吟唱、传授的机会少了,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节奏加快,改变了过去那种缓慢的劳作方式。尽管许多老农民会唱,现在长时间不唱也有的遗忘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渐渐地年轻人就根本不知道桐城歌的存在。桐城文化馆在收集和保存桐城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叶濒先生和张志鸿先生主编的《桐城歌》(2012年黄山书社出版),2013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吴楚遗韵--桐城歌》也为桐城歌的收集与保存做出了有益的收藏。

随着社会的发展,岁月的流逝,会唱的老人逐渐减少,因此,要充分利用现在这一新陈代谢的转折阶段,收集、挖掘埋藏在群众心底的桐城歌词和曲,把她收集整理成册,传之后人。如何收集,当然首先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工作起来才会顺当,有力。桐城市文化馆是责无旁贷的具体收集单位执行者,布置各乡镇文化站收集、采撷,这样,必将会再次撷摘更多散落在民间的桐城歌奇葩。有人说:黄梅戏在安庆的兴起离不开时任安庆地委书记的桂林栖。桂林栖是黄梅杉木乡人,1938年任中共地下黄梅县委书记,建国后任安庆地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文卫工作。他在安庆当地委书记时由于对黄梅戏十分了解,有一种亲切感。因此大力支持组建安庆黄梅戏剧团。在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副书记时,他极力主张拍摄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一下子,黄梅戏轰动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因此,有人说:没有桂林栖的重视和关怀,就不会有黄梅戏的今天。我们不去考究这句话是否有失偏颇,但是作为支持力度来说,当地的领导人是关键,因为他代表着政府,是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

(二)让桐城歌代代相传。

1、制定方案。桐城歌在民间自发的会有所流传,但生命力不强;文化部门的推荐与一些活动的开展,也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影响,可是也难以治本;保护与传承桐城歌,需要政府的支持,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制定方案,并且持之以恒的宣传、学唱、发展。在众多的人研究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时,作为桐城人,真的应该关注一下桐城歌的传承与发展。在今天,还没有形成对外影响的桐城歌,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相互配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桐城歌“传承与发展方案”。只有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联手,让桐城歌这枝奇葩在桐城发扬光大,乃至推向全国。

2、谱写学唱桐城歌。在中小学的地方课程中开设桐城歌课。让师生会唱桐城歌。“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安排表”每周都安排有地方课程二至五节。在桐城,如果每周安排一节课学习桐城歌,不仅是学习了音乐艺术,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是对他们为家乡作贡献的激励。桐城文化,传遍海内外,作为桐城文化的一部份。桐城歌也应该受到重视与推崇。学唱桐城歌,让桐城歌进校园,首先要精选桐城歌,选取那些内容积极向上,适合中小学生传唱的歌曲。同时在发展与创新上下功夫,打造出桐城歌精品。这些主要是文化部门的事。而安排桐城歌进校园,则当然是教育部门的事了。要学生会唱桐城歌,首先要让教师会唱桐城歌。作为桐城市,可以将教师学唱桐城歌纳入继续教育课时来完成,同时做好教师学唱桐城歌培训工作。

传承桐城歌,也决非安排几节课就行,需要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活动,开展桐城歌演唱比赛,在桐城,可以把桐城歌与其他现代歌乐一样推荐上赛场。桐城歌来自于民间,虽然没有现代歌曲流行,但是动听,韵味无穷。因此,推崇它就要对它恩爱有加,矫枉必须过正,这样才能让她真正占有一席地位。

3、培养精英。人们提及黄梅戏,就联想到严凤英,严凤英几乎成为黄梅戏的别称。应该说黄梅戏的闪亮登场,严凤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培养精英,也是桐城歌传承的重要内容。桐城歌中也不乏演唱的剧种,如《乌金记》。其实《乌金记》早已在桐城人中流传,乃至省内外也有许多人知晓。过去听说有“桐城人不演《乌金记》”一说。原因是县官昏庸,当权者是怕在辱骂自己。其实,以历史作镜子,又何尝不好呢?桐城黄梅戏剧团是否也可以演一些桐城歌剧目呢,倘若桐城市政府重视,也可以让桐城黄梅戏剧团在各乡镇巡回演唱,如果唱得好,还可以向外推广,甚至可以借助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让桐城歌广为流传。如果桐城歌在演唱中出现了“严凤英”式的演员,说不定桐城歌成为一种地方剧目登上历史舞台。那将是桐城人的骄傲,也是当今桐城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总之,桐城歌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我们期盼着桐城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在人们的传唱中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吴惠平,桐城市卅铺中心小学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