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歌传承现状初探

发布时间:2016-04-28 10:35:03 人气:0 来源:admin

马卓周

 

①灯歌:桐城民间流传的各种小调中的一种,又名灯歌子、踩地盘。一般在舞龙灯、狮子灯后,由二至三个演员(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演唱,其词既有固定,又可见风挂牌,即兴创作,曲调宛转悠扬,激越高亢,清新明快。有些地方的灯歌,不依附龙灯、狮子灯而单独进行。

①吴云芳,挂车河镇人,女,65岁,2008年被确定为“桐城歌”省级传承人

②“桐城歌传承艺术宣传队”由吴云芳组建,成员有:张桂芳,挂车河镇人,女,79岁;张桂兰,挂车河镇人,女,67岁;叶春年,挂车河镇人,女,64岁;闻桂仁,挂车河镇人,女,48岁;赵树梅,挂车河镇人,女,35岁;吴彬,挂车河镇人,男,17岁;叶秀红,挂车河镇人,女,10岁;叶俊阳,挂车河镇人,男, 6岁,共9人。

①见《吴楚遗韵——桐城歌》,第136页。

①查月华,大关镇人,女,66岁,2014年被确定为“桐城歌”省级传承人

①张小康,青草镇人,男,39岁,2014年被确定为“桐城歌”省级传承人

 

 

摘要:桐城歌,起源于安徽桐城的地方民歌,同时又是一种集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发展历史悠久,2008年7月,“桐城歌”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旨在关注桐城歌,初步反映桐城歌发展轨迹,对调查到的桐城歌进行音乐分析,并呈现其传承工作的成功与不足,为其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行性见解和构想展望。

关键词:桐城  桐城歌  传承人  发展思考

 

前  言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桐城歌,是一种集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现了桐城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选择与继承,也汇集了历代桐人民的智慧与生活感悟。自2008年7月起安徽桐城歌以“民间文学”的名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今,其所展开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有何成效,是否解决了当下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都是音乐理论研究所必要存眷的问题。笔者在进行文献搜索时,发现学者们大多都是针对其传承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而相对于桐城歌的本体音乐研究之文论是少之又少,再就是安徽桐城歌是否真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这样的专门研究尚未见系统展开。

笔者认为总结和反思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最佳途径,这对于桐城歌的传承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本篇是笔者亲赴安徽桐城市,在桐城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行采风后的呈现。整篇文章以他观的角度,将桐城歌作为观察点,对此次采集到的桐城歌进行音乐分析,并对其目前的传承工作进行初探,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间艺术传承工作的艰辛和尚未完善的问题,同时通过理论的结合促进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工作进程。

 一、何谓桐城歌

桐城歌,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种地方民歌。它源自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又在世代流传中不断凝练与升华。其语言凝练,含蓄委宛,曲调优美,韵律协调。

“桐城歌”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可以泛指产生于桐城市境内所有的民间歌谣;广义上——则是指:1、由劳动人民创作、传唱于山野田间和日常生活中,主要是人们自娱自乐;2、经过艺人改编加工,加之以乐器伴奏,流传于酒馆茶楼等娱乐场所,主要是用于娱人;3、桐城当地文人即兴创作,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笔者将它们归纳为传统歌曲和创作歌曲,所谓传统歌曲,由于桐城歌音乐体裁和题材形式丰富多样,统一界定为旧桐城歌歌调;创作歌曲即新桐城歌,其界定标准为新桐城歌里保存着传统歌曲的旋律织体和押韵的方式。新桐城歌即保持桐城歌原有曲调核心,经过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桐城歌称作为新桐城歌,它们其共同点均是作曲家亲身到桐城采风,运用桐城歌旋律创作而成。

桐城歌内容丰富,按体裁有山歌、小调、号子、灯歌[①]这几种类型。然而这些体裁是否在形式上会有所关联、是否有明显的区别,有待考究论证。桐城歌的句式以五句体至多,俗称“五句山歌”。由于这类五句体山歌最早在安徽的桐城发现最多,所以就以此来称呼它,而这类以地方民歌来命名其句式型体的歌种,自古以来就不多见。

按题材又可划分为古歌谣、传说歌、风土歌、时政歌、教化歌、劳动歌、生活歌、情爱歌、仪式歌、司礼歌、趣味歌、灯歌等,共计十多种。如《六尺巷歌》、《劝学》、《桐家教儿经》等都是劝人读书学识、明理的教化类歌曲。风土人情歌,像婴儿出生后有“洗三朝歌”、“抓周歌”,儿时有“儿谜歌”、“摇篮曲”,恋爱时有“情歌”,婚嫁时有“哭嫁歌”、“退嫁神歌”,建筑房子时有“上梁歌”,节庆时有“拜俗歌”、“灯歌”,劳动时有“薅草歌”、“插秧歌”等等,这些都与人民的生活中的事象息息相关。

桐城歌题材不仅有古歌谣类、教化类、风土人情类、儿歌类,还有情爱类、劳动类等十多种类型的歌曲。桐城歌的体裁和题材丰富之多彩,音乐具有特殊之韵味。这些歌谣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劳动生产中的愉悦、纯正坚毅的恋爱、婚丧嫁娶的乡风习俗、颇具哲理的娓娓劝戒和压制与疾苦中的愤激等,于桐城这片沃土上逐步构成特定的音乐文化景象,展现桐城歌之魅力。其不仅是桐城地方性音乐文化的代表,更是桐城百姓长期记忆的口传文献。

 

二、代表性歌曲描述

采集到的传统歌曲有《我家大姐姐》(又名《说婆家》)、《财神菩萨送宝来》(灯歌)、《插秧薅草歌》、《火亮虫》、《小小鲤鱼》、《童谣》、《灯歌子》、《玩灯调》、《栀子花开枝搭枝》、《十八岁大姐周岁郎》、《姐在河边洗衣裳》(又名《妇女翻身得解放》)、《采茶调》等这些音频资料;创作的歌曲有《桐城好》、《八哥八哥墙上走》、《十二月花》、《棉花谣》、《小麦青青大麦黄》。笔者将这些歌曲作了下表的归纳,还有几首歌曲由于语言的不通,没能获得呈现,有待下一步去拷证。

 

歌曲

调式

用途

情感

结构、乐句

演唱者

谱例

 

我家的大姐姐

 

羽调式

媒婆来家里说婆家遭到女孩儿的拒绝,最后女方自己阐述缘由

 

婉转抒情

曲调优美

【A+A1+B+C+连接+C1】

 

张桂芳

叶春年

 

谱例1

【2+2+2+2+2+2】

 

插秧薅草歌

 

徵调式

 

劳动田间劳作之歌

 

优美抒情

节奏自由

【A+B+A1+B1+C】

 

吴云芳

 

谱例2

【2+2+2+2+3】

 

十二月花

 

徵调式

 

歌唱十二月花之歌

 

旋律优美

欢快抒情

【A+A1+B+C】

 

桐城市歌友协会成员

 

谱例3

【6+6+8+11】

 

灯歌

 

宫调式

 

舞龙灯、狮子灯后面所唱的曲

 

宛转悠扬

清新明快

【A+A1+A2+A3+B+C】

 

吴云芳

 

谱例4

【5+4+4+3+7+4】

 

灯歌子

 

徵调式

 

舞龙灯、狮子灯后面所唱的曲

 

宛转悠扬

清新明快

【A+A1+B+连接+A2+B1】

 

 

 

 

查月华

江守本

 

谱例5

【3+3+3+2+4+4】

玩灯调

徵调式

舞龙灯、狮子灯后面所唱的曲

 

宛转悠扬

清新明快

【A+A1】

谱例6

【8+8】

栀子花开枝搭枝

徵调式

歌唱求知

 

宛转悠扬

 

由于语言不通,所以所记得谱例有待完善,无法呈现。

 

查月华、江守本

 

十八岁大姐周岁郎

徵调式

歌唱生活

 

宛转悠扬

 

查月华、江守本

姐在河边洗衣裳

徵调式

歌唱生活

欢快优美

叶俊阳

火亮虫

徵调式

童谣

诙谐幽默

叶秀红、叶俊阳

小小鲤鱼

宫调式

童谣

诙谐有趣

叶秀红、叶俊阳

采茶调

徵调式

采茶所唱之歌调

淳朴写实

查月华、江守本

谱例(1)为小调,谱例(2)为山歌,谱例(3)为创作歌曲,谱例(4)、(5)、(6)均为灯歌。

谱例(1):

1.bmp

这首歌谣是笔者在桐城市文化馆工人员的陪同下,于2015年5月30日中午9点到达挂车河镇吴云芳[②]家中,采录现场除文化馆工作人员外,还有“桐城歌传承艺术宣传队”[③]成员4人在场。在与其进行了3个小时的交谈后,上述谱例是由张桂芳和叶春年两位老人所唱。她们用普通话唱曲,分三段歌词组成,许多唱腔和字音,笔者是可以听得懂,除了个别字的发音具有地方音韵特色,如:说、常常、妇女等字音,但可以听得出她们唱的是什么,其他字音与湖北方言也有些相似之处,笔者试猜想本地的音乐文化是否与湖北的音乐文化存在血缘关系,值得探究。根据上述的首调记录的谱例,分析看之,其乐句结构可以划分为【A+A1+B+C+连接+C1】,句子划分为【2+2+2+2+2+2】。

整首歌谣的旋律走向以级进为主,唱腔以五声音阶构成,多使用3 5 6三个音,1 2两个音均是以弱位弱拍出现,但在乐曲的第十、十二小节是以强拍形式出现,为了强调歌谣唱之核心——“说婆家”。音乐的音列为5 6 1 2 3,有一处6—3之间的五度下滑,音乐多用三度和二度来呈现,第二、四小结尾多用拟声词“呀”,每段第六句均是第四句的强调,而第五句则是以“哎哎子哟”为连接过渡至下一句。每一句的尾音为6 3 2 6 2 6,它的第一、二、三、四、六句句尾字押“a”韵,第五句句尾字押“ou”韵。笔者问到,此歌曲有什么意义之所在,她们说到这是桐城当地给女孩儿说婆家的一首民间小调,主要是媒婆来家里说婆家遭到女孩儿的拒绝,最后女方自己阐述缘由。当笔者问此曲歌名时,她们脱口而出的是《我家大姐姐》,但是笔者在《桐城歌》这本书中找到了《说婆家》,与她们所唱之词相符,仅是个别字的差异,大体一致,最后确定为此曲。

谱例(2):

2.bmp

此歌谣是五句体歌调,由桐城歌传承人吴云芳本人演唱,音乐优美抒情、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笔者在翻阅了其他五句体歌调谱例后,初步可以判断该地区的五句体歌调都会在结尾处加上一句,起强调说明之意。根据其音频,笔者首调记谱,将此曲的结构大致划为【A+B+A1+B1+C】,句子划为【2+2+2+2+3】。

笔者根据音频记录了上述谱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此曲属于徵调式,音乐唱腔以五声音阶为主,但多用5 6 1 2四个音。歌曲跨度为六度,音列为5 6 1 2 3,也有6—2的纯四度跳进,并多与衬字衬腔相结合,而且每句中间和结尾处都有衬词作为连接到后半句或拖腔时使用,音乐旋律线条清楚。

虽说是用桐城方言演唱,但其音乐旋律和唱词听得是很清晰,咬字和发音与普通话一致。曲调旋律以级进为主,第一乐句为前两小节,有三处前倚音,吴云芳老师做的很自然,没有太多的音乐修饰;第二乐句是第三、四两小节,是前两小节的继续发展,旋律以下行为主,有一处2—6纯四度跳进,结尾处有一个下滑音;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整体的旋律线条以级进为主;第四乐句为音乐的补充部分,丰富了音乐唱腔旋律,在重复歌词的同时也增加了音乐片段,整句旋律跟第二乐句一样,属于向下进行;第五乐句属于总结句,起强调之意。每一句的句尾字尾音是6 5 6 5 5,其一、二、四、五句尾字押“ou”韵。

谱例(3)[④]:

3.bmp 

《十二月花》是在“桐城市中老年‘桐城歌’歌友协会”排练厅所听到的。这个协会由桐城市文化馆筹建,协会成员全部是桐城市当地爱好桐城歌的市民,年龄都是在40岁以上,每周的一、三、五下午14点30分准时开班教唱,而教员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

据了解,当时报班的人数很多,每次来学唱桐城歌的人员都是不定的,笔者与那位大爷交流之后,老大爷很热情的号召了他的队友们,表演了许多曲目,当时就听到了《桐城好》(领唱)、《小麦青大麦黄》(小组唱)、《棉花谣》(小组唱)、《十二月花》(独唱/合唱)、《八哥八哥墙上走》(独唱)等新的桐城歌音乐,表演形式主要是领唱、合唱、小组唱、独唱为主。这个歌友协会所唱的歌曲均是用普通话演唱,曲目均是由后来的作曲家改编创作而成的桐城歌,均收录在张志鸿、沈佳鸣和郭骊著的《吴楚遗韵——桐城歌》之中。

《十二月花》是桐城歌的创作曲目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该歌为一首十二月花体的桐城歌,表现欢快喜悦之情、旋律优美。纵观谱例,笔者将其划分为【A+A1+B+C】,句子为【6+6+8+11】,《十二月花》以桐城歌调为核心,加以创作而成,全曲保留了桐城歌一字对一音的模式,只是在其中运用语气词调节乐句结构,音乐表达自然,遵从了其淳朴的特色,易于传唱。此曲的音乐旋律线条以级进为主,属于徵调式,多用5 6 1 2四个音。歌曲音列为5 6 1 2 3,偏音4仅在次强拍上出现过两次。在笔者看来,可视其为经过音。前两段音乐材料相同,歌词意象不同,但在每句的第三小节均是小三度、大二度形成的拟声词“哎、嗨、哟”,奠定了前两句中的主题音乐材料,后面两句的音乐材料源于前面的段落,仍是以级进的旋律进行。在这首歌中,每段的句尾字的落音均是5音。且第一段的两句句尾字押“ai”;第三段的第一、二、四句尾字押“ang”韵;第四段在第一、二、四、五句尾字押“a”韵。

在那里观看老人们的演唱时,笔者就在想,文化馆其实可以聘请桐城歌传承人来到这个组织中,教他们习唱传统的桐城歌调,传统歌调与创作歌调的有机结合发展,更大程度上又为桐城歌开辟了新的发展之路,有待解决实施。再就是为什们这个歌友协会中没有年轻人加入此队伍?难道以后的桐城歌在市区的传播是由这些老年人来延续发展吗?桐城作为文都,当时桐城派的影响,为什们桐城歌不能像桐城派一样繁盛?最为重要的是黄梅戏的发展是如此之好,为什么桐城歌不能借鉴此发展途径进行传承发展?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做探讨研究论证。

 

谱例(4):

 4.bmp

独白:伏羲,伏羲,天地开张,黄道吉日来到府上,贵府十足,万地滚转。前面一座金银库,后面一座粮米仓,金银库里存珠宝,粮米仓储万石粮。左边有棵千年柳,右边有棵万年桑。千年柳树系骡马,万年桑树拴猪羊。屋上搁的是鱼鳞瓦,椽子线条是檀香。千两黄金也抵不到贵府上。

这首歌曲又名《财神菩萨送宝来》,是由吴云芳本人唱的另一首桐城歌,音乐宛转悠扬、清新明快,她用桐城方言演唱。笔者根据音频,首调记录了上述的谱例,分析之,其乐句可以划分为【A+A1+A2+A3+B+C】,句子划分为【5+4+4+3+7+4】。

此曲的音乐旋律以级进为主,属于宫调式,多用5 6 1 2四个音。歌曲音列为 6 1 2 3 5 6 。在笔者看来,全曲以第一小节的1 2 3 5 6这几个音为动机,发展了全曲,歌词意象不同,但在音乐的第五小节、十六小节、二十三小节、二十七小节均是押“a”韵,更加奠定了音乐中的主题音乐材料,这四个地方的句尾字落音均是1音。且第一段音乐材料,每小节的句尾字押“ai”韵,第四段在第一、二、四、五句尾字押“a”韵,尽管此曲是灯歌,但桐城歌调尾字押韵的模式仍存在于其中。

谱例(5):

5.bmp

歌词为:小小大桌,四个拐尖,十个盘子,摆到喂一个边,中间有块金鱼盆,四方又摆八大仙,玩耍的朋友都请坐不会玩耍吃袋烟,玩耍之那么哥哥喂,胜于不神仙喂。(桐城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周芬根据音频所记歌词)

谱例(6):

6.bmp

歌词为:锣鼓鞭炮哟嗬哟,响惊着天那么呀嗬嘿,家家护神呀哈喂子哟,财神爷那么划着;往年拜年哟嗬哟,要喜公那么呀嗬嘿,今年拜年呀哈喂子喂,划龙船那么划着。(桐城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周芬根据音频所记歌词)

《灯歌子》和《玩灯调》是家住在大关镇(位于桐城市北部)的查月华[⑤]、江守本二位老人所唱的桐城歌,而其歌词是笔者在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获得,只是大概部分歌词。笔者反复听了音频,首调记录了曲谱,可能存在差异性,但是这两个音乐中的仍然保留了5 6 1 2 3五个音,还是以级进为主,旋律为五声音阶的进行。由于语言的障碍,所以无法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待笔者进一步深入论证。

二位传承人老师口中的音乐给笔者最大的感受是,南方的吴云芳老师口中的桐城歌大多以小调为主,优美抒情,节奏规整;北方的查月华夫妇口中的桐城歌则以悠远高亢,节奏自由的桐城歌为主,再就是查月华二位老人热情质朴的演唱,唱歌的热情极高。虽然他们二人不识字,用方言边讲边唱,但是笔者听了他们唱出的音乐曲调,可以听出与南方桐城歌还是存在差异性。对于两个地方的灯歌的差异性,笔者认为有待深入了解。

三、桐城歌传承工作现状的初探与反思

桐城歌自成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其生命之火再次复燃。为了更好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进行,市政府将其纳入重要的工作之中。近几年,桐城市政府一直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非遗工作的顺利推进,着实的提高社会的文化建设。从2009年开始,桐城市文化馆、民间文艺工作者和学校的文艺团体通过三下乡、慰问演出等途径送歌传戏到乡镇中去,共达到上百场之多,将这些来自民间文化珍宝,以一种新的姿态再次回归到民间,回馈给故乡的长者乡亲们,也让更多的桐城人领略到桐城文化的魅力。目前桐城市文化馆已进行并持续推进的工作,如创作编排《桐城歌组歌》、开展桐城歌普及培训,组织演艺图片实物展览、建立桐城歌网站,宣传介绍桐城歌、挖掘培养桐城歌传承人等,再如2009年的首届桐城文化节、2010年桐城歌成为桐城市重要的文化发展项目、2011年三下乡慰问演出活动、2012年第二届桐城文化节、2013年演唱桐城歌及演出活动增加、2014年继续开展桐城歌普及培训,组织演艺图片实物展览,2015年6月中国著名词、曲作家刘麟、王志信先生及女高音歌唱家斯兰女士一行应邀来桐城,进行“桐城歌创作采风”活动,为后期新原生态经典歌曲《桐城歌》提供词、曲等创作素材等,这些活动均为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进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传承工作中的成功之处

1.尽职尽责的传承人

桐城歌,在中国传统音乐民歌中,能以地名命名的并不多见,其发展历史悠久。对桐城歌传承人而言,这不仅只是喜爱桐城歌,自我娱乐,传承发展桐城歌是她们一生中最光荣的事业,也是她们最大的责任。以代表性传承人吴云芳和查月华老师为例来说,她们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被命名为桐城歌的传承人,但是在之前,她们传承路上曾也经历过许多的问题,由于她们的坚持与热爱,桐城歌毅然保存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吴云芳老师组建了自己的“桐城歌传承艺术宣传队”,她希望通过这个宣传小分队进行传承桐城歌,至今培养了9位队员,他们均是桐城歌的爱好者。而对于查月华老师,每次谈到桐城歌传承问题时,他们心情十分沉重,眉头紧锁,他们夫妇二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人愿意跟他们学唱桐城歌,毫无保留的培养新的传承人。两位老师都认为,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传承桐城歌,那么就有更多的人知道桐城歌,才能将桐城歌一直传承下去。

2.不断完善的理论

笔者以中国知网为例曾两次去查找与之相关的论文,发现第二次的查询结果相对于第一次而言,数目明显有增加,但是以音乐角度去谈安徽桐城歌的研究文论还是较少的,但是当地文化馆为了弥补此方面的弱点,已经开启了向全国征集论文的工作,而桐城市文化馆已经出版了两本与其相关的书著,这个相对于安徽省地方的其他文化馆而言,目前此馆的工作是做的较好的,主要有叶濒老师参与编写的《桐城歌》、《吴楚遗韵——桐城歌》等两本书著,还有一本书著正在积极出版中。书著中的音乐记谱问题主要是当地的一些音乐工作者来编写,也让许多谱例与大众见面,但是笔者认为,应当多多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丰富桐城歌的谱例呈现。虽然书著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相对文论而言,通过出版书著,可以记录下桐城歌在现今社会中的传承发展轨迹,为后续的学习者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并且也为以后的传承者提供了相应的文字参考依据。

3.不断扩大创作队伍

这一项工作,桐城文化馆已经开始了,并且也略见成效。桐城歌的音乐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慢慢地发生着变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一些经典的歌调仍保留原调演唱,如《插秧薅草歌》、《说婆家》、《火亮虫》、《财神菩萨送宝来》、《灯歌子》等,还有一些新桐城歌的音乐大多都涉及了当下人们的生活内容,如:陆梓老师创作的新桐城歌组歌《哑谜歌》、《十二月花》、《桐城好》等曲目,这些桐城歌均收录在《吴楚遗韵——桐城歌》一书中,这些歌曲的内容为人们展现了一些美好的或是丑陋的现象,也有贴近人民当下的生活。早有无为县的音乐家协会还观看过桐城歌演唱会,并举办了一次“桐城歌、无为民歌艺术交流会”,主题就是关于民歌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走什么样的路而展开的。所以说对它的演唱模式和歌曲形式做改编,以补充它在当下的不足,这是桐城歌今后的发展方向,如《吴楚遗韵——桐城歌》书著等。不仅这些,还有中国著名词、曲作家一行来桐城进行“桐城歌创作采风”活动,他们不仅了解了桐城歌原生态音乐唱腔和歌谣资料,还为后期新原生态经典歌曲《桐城歌》找到了词、曲等创作素材。桐城市文化馆通过新的原创民歌形式,利用流行元素进行推广、普及、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桐城歌、喜爱桐城歌、演唱桐城歌、宣传桐城歌等等,都有益于桐城歌的发展步伐。

4.给予重视的相关机构

在现今的社会文化体系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因此,桐城歌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更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推动相关的传承工作的开展。桐城市与此相关的机构便是桐城市文化馆(近些年工作见附录一),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可行性范围内为相关音乐文化层解决难题,如物资、宣传等,使得桐城歌荣幸的成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部门应该予以桐城市文化馆更高的的重视度,同时也该为其传承发展工作提供更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桐城文化艺术节)。

(二)不足及建议

本部分的提出是笔者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所辖的民族区范围内的嘹歌、龙州地区的民歌、壮剧节等发展情况,所提出的一些个人建议,是否可以对桐城歌的传承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考究。

1.发展本地经济,减少人员外出

当然在桐城歌的传承发展中也存在着或这或那的不足:传承人的年龄问题,演员观众大多以中老年为主,年轻人为了生计大多外出打工。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给予这些演员一些补助,但是如果说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光靠这种补助肯定行不通。桐城市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黄梅戏”之乡、“桐城派”故里,属于江淮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优势,比如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方式,让桐城市的人民增加经济收入,减少人员外出数量。

2.完善桐城市文化馆工作制度

一项制度的制定对于任何一个机构的长久发展,都是有其必然性存在的意义。在与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访问中发现,政府及文化馆所做的制度和管理条例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落实,但针对传承人而言,文化馆基本没有任何管理条例出台,这样会使传承人显得比较自由,对传承人建立的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更进一步的促进桐城歌的传承发展工作的开展。针对文化馆而言,目前文化馆在职人员有十多人,但是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会触及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笔者建议,贵馆应该建立一个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传承保护的部门或者是小团队,职责落实到点,单独成立的部门一心负责桐城市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引进,加大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力度,建立实践基地,借用高校的专业知识理论对桐城歌的传承人进行定期培训等方式,从而使其各方面合理运作。再言之,文化馆可以聘请传承人作为艺术指导,进入文化馆下属的桐城市歌友协会,进行传统桐城歌歌调的教唱工作,文化馆适当给传承人一些生活上的补助等。文化馆工作制度的完善,是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工作进程必要途径。

3.调整“桐城文化艺术节”活动

笔者根据桐城市文化馆提供的资料发现,桐城文化艺术节从2009年的首届到2012年的第二届,都会请一些知名的歌唱家演员和传承人来进行表演演唱,当时在当地的效应很好,笔者认为这些太过于形式化,之后未见到文化艺术节的踪影。因此笔者建议桐城市政府部门和文化馆应该将这个文化艺术节继续开展,毕竟桐城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唱腔、音乐、表演等都各具特色。如果在涉及到对桐城歌进行评价,最好聘请内行专业人员更有说服力,也能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评价,更有利于其完善和不断发展。文化艺术节可以每年都举行,这样有利于扩大文化艺术节影响力。譬如在文化艺术节开幕前可以举行桐城歌比赛活动,各个乡镇可以组队到市区广场进行桐城歌比赛的选拔或者是举行现场编歌的擂台赛等,并在传承人和专业人士的选拔下评选出各个等级的奖项,最后挑选一批优秀的桐城歌民间歌手在桐城文化艺术节中演出,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更多群众通过文化艺术节的平台去展示自我,展现桐城歌的魅力。对于生活在桐城市下属管辖的村寨里的人来说,尤其是年纪大一些民间歌手是很少有机会去到城里的进行表演,只要来到县城表演的民歌手,政府部门都应当给予适当奖励与补助,并非是钱财,可以是一些生活日用品等。笔者在与桐城市文化馆交换了自己的想法后,文化馆工作人员觉得可行,他们认为以桐城歌比赛作为桐城文化艺术节的预热阶段,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发掘更多的唱桐城歌的人才,而且也为后期的传承人培养,提供了参照依据。并且他们目前正在积极的实现,至于桐城文化艺术节的呈现形式还值得探讨分析。至于今后的发展成果及影响力,让我们一起有目共睹。

4.改进对外的宣传方式

据笔者了解,桐城市文化馆馆内专业研究人员非常少。而真正有研究的是当地桐城师专的徐慧俊老师,但仅凭此一人的课题研究,这往往是不够的。它应该被人们重视,毕竟桐城歌也是桐城市文化的代表。笔者建议建立桐城歌专业研究策划中心,主要是以桐城歌为核心,市文化馆应积极招纳贤才参与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为桐城歌的艺术发展做贡献。再就是笔者在安徽省文化厅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并非看到有桐城歌的介绍,只是在桐城市文化馆官网看到了其介绍。在这个网络发展飞速的时代里,桐城歌也应与时俱进加入到这个大家庭里,应当独辟其专栏网站,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公诸于世,以便人们更加方便、迅速的了解到它。桐城市文化馆一直以来没有专业的演出团队,近些年的演出都是一些当地的民歌手和一群业余爱好者担任其表演。众所周知,一门艺术如果缺少专业的演员来表现它、专门的人员管理它,那么将很难得到发展。因此组建专业的表演团队是桐城歌持续发展的基础。再言之,针对桐城歌南与北在语言上的差异性,笔者认为,应当有一位中介人进入到这个领域,只为精确详细的翻译歌词,方便专业人士对其歌调进行记谱。

5.积极培养优秀的传承人

安徽桐城歌现在的传承方式跟随时代的发展虽已有一些音频、视频,而且市政府及各个部门都对其不断进行协助,但是仍然以口传心授为主,在2008年之后主要由一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具体的传承发展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三位传承人,如此一来人员有限,各个传承人的岗位不同,当然其传承效果也还是不够显著。笔者提议由政府及文化馆等部门牵头将目前所有能够传授桐城歌的人员汇集起来,毕竟每个人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对他们演唱的桐城歌调进行分类,组成培训小组,由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培训。据了解,目前在这三位传承人中,只有吴云芳和查月华夫妇在“放歌皖江”2014年安徽省第七届皖江八市群艺(原生态民歌)大赛中一起参赛,碰过面,但并没有就桐城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笔者建议桐城市文化馆应加强各位传承人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才有助于推动工作的进展。也要完善传承人的年龄结构比例,多多发展培养年轻的传承人,有利于促进桐城歌的传承,争取全面发展,也为以后更高级别的传承人的推选打下基础。

6.桐城歌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从桐城歌的历史发展来看,桐城歌在桐城北部地区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而在桐城的南部村寨里的传播方式大多为某个表演队伍在村子里轮演,队伍前面舞龙舞狮子,后面就是唱桐城歌的,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自己想看的节目,有的就自发去跟着哼唱桐城歌,进而形成了一定的传播模式。如果将桐城歌在当地校园进行演出相对而言学校更容易聚集观众,让师生对此有一些基本的认识,然后引进音乐课堂,也可以组建校园桐城歌艺术团。笔者相同城市文化馆了解到,目前只是在一所中学和小学里面有实施此项工作,中学的效果好一些,小学相对弱一些。虽然说笔者这次去桐城没有看到桐城歌在学校的存活状态,但是主要是在青草中学有桐城歌的学生演出团体,由张小康[⑥]老师指导;而小学主要是邀请传承人去教唱或当地老艺人进校园进行现场指导,一个月唱2-3首桐城歌。具体方式:(1)利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让学生们学唱一些简单的桐城歌谣,学唱其曲调、唱腔。(2)开设黄梅戏班、舞蹈班等,让学生学习桐城歌的基本动作和表演。(3)出版相应的桐城歌教材,进行普及传唱。笔者认为这些远远是不够的,桐城市文化馆必须把视角打开,充分利用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等高校音乐教育的途径进行桐城歌的活性传承,那么桐城歌才不会沦为“摆设”。只有依靠学校的科研力量及专业优势,传承与发展桐城歌。如: 采取演出与现代传媒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宣传功能,让普及的受众面更广,要真正让桐城歌这一传统艺术扎根于青少年中。

 

结  语

以上便是笔者此次在桐城市田野采风后对桐城歌谣的一些浅显解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源于社会底层,对群众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具象的反映,并利用方言来口耳相传,有利于当地方言文化的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当地的风俗和历史,体现了很强的地域的特色,事实证明,进一步地搜集、整理、研究桐城歌谣,无论是对当地民众的教育还是传承桐城地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安徽桐城歌的传承和发展的再次壮大,若放置于现今的社会文化生态圈中来看,笔者认为可能还不是最佳时代,但每一种中国传统音乐门类都存在着其潜在的生存规则和发展规律,安徽桐城歌的发展也同样如此。自其起源到不断发展,到如今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对象,以后又将如何,继续发展还是消亡?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生存环境、方式也随之改变,同时审美需求等都随其改变着。当我们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我们一定要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明确自己的立场。我们没办法强制逆转、停止或者加以改变其发展规律,但我们可以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合中对其进行帮助,让它散发出最大的文化魅力。

安徽桐城歌的传承方式与传承人的传承工作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也是桐城歌在桐城以此为中心辐射的周边区域的主要传承方式。无论从传承人个人专业能力,还是基于该音乐本体的自身发展规律,传承人的核心作用即是最首要的。如果作为音乐个体去开展传承工作,也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像挂车河镇高岗村的吴云芳这般数十年坚持,到各乡镇村子中去教唱表演,很大程度上与其对桐城歌的忠贞不渝的热爱。目前的采风调研得之,展开这些工作所须的费用,从传承人来说,并未获得完全的资助,只是国家政府每年会给传承人一定数额的费用,而政府及地方文化馆部门除了组织艺术活动,购置硬件以外,应如何找到恰切的介入方式,来帮助传承人解决教唱教演桐城歌中遇到的困难,这是值得需要考虑和突破的问题。比如,叶濒先生编的《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中国歌谣集成( 安徽卷桐城分卷)等一系列的书籍,包括现已出版的与其相关的书籍,其中仍有许多地方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修整和完善,特别是桐城歌音乐的记谱方式和记谱法、唱腔、唱词以及语言,这些都是最迫切需要给予技术援助的工作。再是如何评估和寻找传承人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展开成效,这既是监管也是法规的完善,希望通过相对可行客观的价值尺度,将工作落到实处,才有可能整合合理资源去挑战难题,进而革新、传播。当然,若要形成一定的体系,仍需大量的相关研究,而桐城市文化馆正在积极的向全国征集与其相关的研究论文,更进一步的来丰富桐城歌的理论研究,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方法意见。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边缘化,借此专题以安徽桐城歌为切入点,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传承工作的成效和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这些经验为如何进一步发展与普及桐城歌及其传承与发展指明方向,也为未来更多的音乐专业人士对地方民间音乐和文化艺术形式展开深度的分析和文化理解,提供学理化的指导意见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M].黄山书社,1995年。

[2]《桐城歌》叶濒 张志鸿著,2012年7月,黄山书社出版社。

[3]《吴楚遗韵——桐城歌》张志鸿 沈佳鸣 郭骊著,2013年10月,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马卓周,

邮编:530022

电话:186-7246-4881

邮箱:971250969@qq.com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教育路7号  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美术楼学生公寓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