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安徽 向春而行|十八个项目融入桐城非遗大家庭

发布时间:2023-04-12 16:49:09 人气:0 来源:tcwhg

图片


 2023年3月,18个项目获批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桐城市拥有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8个,市级项目9个,县级项目71个。



鲟鱼嘴的故事(民间文学)

      鲟鱼镇是桐城市东南方向的一块飞地,因鲟鱼镇与枞阳县枞阳镇下枞阳社区接壤的一处地方地形酷似鲟鱼嘴而得名。《龙眠风雅全编》中收录了明代诗人方向的诗作《雷港大风行》,当年诗人从安庆乘船前往枞阳,经过鲟鱼有感赋诗,原文节选如下: “忠宣坊下东风起,仗剑长揖别知己。乘流一苇疾如飞,掉头忽过鲟鱼嘴......”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史书上最早记录“鲟鱼嘴”的考证。同时明代诗人王一鸣诗作《马当》中也有“早发鲟鱼嘴,西风过马当”的描述。鲟鱼嘴是长河联通长江沿岸的“要塞”,而曾经遍布鲟鱼嘴的芦苇,更是古代桐城八景“枞川夜雨”的主角。鲟鱼嘴故事传承地方历史,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作为飞地鲟鱼的地标,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项目保护单位:鲟鱼镇人民政府

image

旵冲麒麟灯(传统舞蹈)

  旵冲麒麟灯据传创于清末,最兴盛于解放前期,舞麒麟是舞狮子的一个独特分支,从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流传而来。

  旵冲村自古就崇尚民俗文化,先民犹以玩“麒麟灯”为最。整个班子有20余人,锣鼓、唢呐、举灯(头灯、挑灯、排灯),所有人员各司其职。“麒麟灯”传承过程中顺应流变规律,如今的“狮子灯”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被人们誉为“麒麟”下凡,狮子进谁村,谁村就风调雨顺;狮子进谁家,谁家就富贵平安,还有古老的“麒麟送子”之说。鼎盛之时,旵冲狮子灯享誉桐城北乡,时至今日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可谓影响久远。传统节目《盘碟子》,《盘柱子》,《狮子开门》欢快、喜庆的表演,表达了劳动人民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获得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项目保护单位:大关镇旵冲村民委员会

图片


图片


微型根雕(传统美术)

  桐城根雕艺术历史悠久,不同时期的各种根雕艺术品大都以龙眠山硬乔木、灌木、竹子、藤萝等植物根材的自然形态,加以艺术处理和工艺处理而形成的。桐城根艺作品在艺术创作上着重有四项原则:寻奇觅美;巧借天然;突出意趣;讲究构图。其制作以手工为主,大体可分为:根材的干燥、去皮、防菌防虫,根艺作品上色、打磨抛光、上漆烫蜡等六个程序。具有自然美、雕琢美及造型美的多重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一门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造型艺术。

项目保护单位:桐城市文昌教育集团校

图片


图片


桐城烙画(传统美术)

  桐城烙画是集诗、书、画为一体的一个画种,属烙画中的精品,可制作人物仕女、动物、山水、花鸟鱼虫等各种产品,始由禅门的香火烙画演变而成,由九华山的华德大法师传授桐城小关古洞岩寺庙主持张涤尘师傅,后相传至今,已逾百年历史。桐城烙画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以不施任何颜色和以烙为主的表现手法,用电烙铁在纸、丝绢、木板等材料上烙制而成。通过作诗立意、烙绘成画、定形安装的工序展现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实用价值。

项目保护单位:大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

图片


图片


桐城扇画(传统美术)

  扇画,顾名思义,就是在扇面上作画的艺术。扇画具有独特性、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造型各式各样,风格典雅,制作技艺精湛,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风格,是中国工业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扇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据晋代的有关文献记载将扇子的起源推至尧舜时期。“扇”字,从户,从羽,说明羽扇是首先出现的。但扇与书画成为一体,最早见于晋代王羲之书六角竹扇的轶事,扇画的艺术高峰成就于宋代。桐城柏氏家族祖上,得名师传授,传承家学,在扇画领域钻研,先后授徒几十人,形成良性的传承体系。

项目保护单位:桐城市白玉山艺术品中心馆

图片


图片


传统油漆技艺(传统技艺)

  桐城春秋称为“桐国”,汉名“桐乡”,皆因桐而名,盛产桐油。传统油漆技艺在桐城民间流传悠久而广泛,鼎盛于明清时期。过去的民间红白喜事器具(红事是家具,白事是棺材)极为依赖传统油漆工艺技术。制作时,将压榨的生桐油经过适当的高温处理变为熟桐油,再勾兑适量土漆,便可用来装饰各种木质家具。传统油漆技艺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传统建筑、器具防腐美化的智慧结晶,在当今古建筑修复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项目保护单位:桐城市文化馆

图片


图片


铜胎大漆器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大漆具有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它与景泰蓝、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大漆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古老技艺在桐城恢复生产,与铜器相结合,铜胎大漆器应运而生。铜胎大漆器制作繁杂,需经过打底、做纹理、上金粉、刷尾漆、打磨、晾晒、推光、镀金多道程序,成品光亮如镜,绚丽多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项目保护单位:安徽东承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图片


图片


大关孟河茶干技艺(传统技艺)

  孟河茶干出自大关镇台庄村孟河组手工豆腐作坊,由方氏祖辈方子贤于民国创立,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沿用古法,手工研磨,手工沥浆,二道熟制,传统压榨精制而成。制作时采用石膏中之上等透明的湖北应城膏、山西汾水膏点膏,绝不用盐卤或其它化学品替代,豆浆点膏后翻板起花(豆腐花),水花分清,用篾海壳泌去部分黄水,不同于外地直接含水上箱板。茶干鲜、香、嫩、滑,口感细腻,具有营养保健价值,深得大众喜爱。

项目保护单位:大关镇台庄村民委员会

图片


图片


米香型白酒传统酿造工艺

(桐城老酒酿造工艺)(传统技艺)

  桐城酿酒历史悠久,桐城先贤方以智曾作诗《将进酒》,诗中便有 “将进酒,杯当倾,古今吞尽浮云轻”的蒙迈。民国时期,桐城有仙姑井贡酒、陶氏酒坊、酒铺等数十家酒作坊,主要是用本土生产的大米古法酿制而成。

  桐城老酒米香型白酒又叫桐城米酒、老粮食酒,是以大米为酿酒主要原料,经破碎、润米、拌料、蒸煮、出甑、吹凉、撒曲、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特点是米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冽,回味怡畅,口感香甜醇厚,具有“清、甜、爽、净”的特点,适合浸泡人参、枸杞、当归等中药材,营养丰富,深受老一辈桐城人的喜爱,被酒友们称呼为“老传统、老味道”。米香型白酒传统酿造工艺工序复杂、生产周期 长、风味物质丰富,是桐城世代酿酒人智慧的结晶。

项目保护单位:安徽桐城老酒酿造有限公司

图片


图片


鱼饺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鲟鱼镇是长江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渔业资源丰富,水文化深深影响了鲟鱼的民俗风情,鱼饺,就是鲟鱼镇最具特色的一道美食。鱼饺制作工艺复杂,对食材和厨艺要求都很高。必须选择上等的黑鱼,将黑鱼片花刀,用清水冲至透亮,再用手打至上劲,将调好味的肉馅捏入鱼片中,或者别的馅料,用生粉封口,放置一个半到两个半小时,才能进行烹制。将剩下来的鱼骨头,鱼头,鱼尾,放入水中,吊出高汤,另起锅烧水将鱼饺煮熟后捞起,放入熬好的鱼汤中,再煮上几分钟,一锅鱼饺便可出锅了。鱼饺形美味鲜,是桐城市特色饮食名片之一,展现浓浓水乡风情,深受大众喜爱。

项目保护单位:鲟鱼镇人民政府

图片


图片


西乡花椒鸡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花椒鸡是青草一道地方名菜,旧时只有家中来了最贵重的客人才上这道菜。做法分为三个步骤:一、选用本地土鸡,清洗,宰杀,内脏去除;二、整鸡过水煮大约五分钟左右至半生半熱,再冷却,剁成小块,用碗扣好,皮朝里,肉朝外,汤备用;三、调味,用当地的野花椒炒香,碾末,酒于鸡上,再米醋浇于鸡上,放入少许盐、味精,再用大火蒸20 分钟,味道为酸麻味。

  花椒鸡味道麻辣咸香,鸡肉嫩,味浓香,带有花椒麻辣,有跌打骨折调理、活血化瘀调理和高血压调理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花椒鸡已是凝聚青草人家乡情结的特色菜,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

项目保护单位:青草镇人民政府

图片


图片


方记秘制草本熏蒸肉(传统技艺)

  “方记秘制草本薰蒸肉”是桐城“桂林方”家族中六房一道家传菜。其十六世祖方苞乃清代文学大家,他24岁入国子监,游学京城。因北方气候特征,主菜牛羊肉居多,而方苞幼时生在江宁长在桐城,肉食以猪禽为主,初去身体和饮食多有不适。儿行千里母担忧,方母担心长久下去会影响儿子身体,便将家中猪肉采用晾、腌、烘、烤、蒸、薰等多道制作工艺,既便于携带又不失美味,以干荷叶外包严实,放入瓦罐,托人带往京城,让方苞千里之外能吃到妈妈的味道,既增强了体质,又解思乡之情,更显母子手足情深。

  久而久之,家传菜形成了一道方记秘制草本薰蒸肉,代代相传下来,成了方氏家族馈赠和招待亲友宾朋的一道必备菜。后来演变为孩子外出求学务工常常携带和家人挂念子女时捎带上的家乡特色菜,在桐城市饮食文化中具有重要位置,为桐城市餐饮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起推动作用。

项目保护单位:安徽一茶一圆餐饮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图片


图片


蒿子耙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桐城自古三月三必吃蒿子耙,“蒿烃能粑魂”的传说一直延续至今。相传三月三晚上,阴间的鬼纷纷出门,到阳间来游动,抓取活人魂魄。为了不受鬼侵扰,人们在这天纷纷做蒿子粑吃,寓意“粑魂”,能获得神明保佑,避免魂魄被拉入阴间。每年三月初三,人们成群结队去田野里采摘青蒿,回家后将其切碎,加入米粉、腊肉做成蒿子粑,分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共同享用。直到现在,这种古老的习俗仍在桐城一带民间盛行。

  随着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蒿子粑不再用来“敬神消灾”,而是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承载着桐城人的家乡记忆。

项目保护单位:桐城市粑婆家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图片


图片


月山制陶技艺(传统技艺)

  月山制陶技艺源于清代同治年间,创始人邱彩章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到外地跟人学习制陶糊口,后回到家乡月山,利用家乡泥土适合制陶的特点开办窑厂,制作出远近闻名的陶器,质优价廉,深受当时百姓喜爱。20世纪80年代,由月山制陶技艺生产出来的龙缸出口到香港、东南亚,由此,月山制陶技艺闻名海外。

  月山制陶技艺有着一套完整的材料加工及陶器制作工艺流程,产品以民用传统生活用具为主,有水缸、酒缸、泡菜缸、花盆花钵、花缸、油壶、油团、咸菜团、寿缸寿钵等民用器具,外形精美,形象生动,有民俗化审美情趣,实用性和艺术性相得益彰。

项目保护单位:范岗镇月山村民委员会

图片


图片


福塘郑氏老龙灯(民俗)

  福塘郑氏龙灯会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在明朝1368年-1644年间,社会变革,人口大迁徙,原居住在江西潘阳湖瓦屑坝的先民先后定住在现福塘村郑家老屋一带。相传,六百年前的一次洪水中,一根“龙骨”冲到郑家老屋寒泥塘中。事后,郑氏老人发现“龙骨”闪闪发光,周围龙影环绕,时隐时现,众人顿觉是龙神庇佑,于是烧香拜祭,合力捞起,将其请回,放置堂屋供奉起来。事后,郑氏成员为其扎身添彩,专门为老龙建造修养生息用地。

  福塘郑氏龙灯会讲究仁、和、信,每逢出灯从不散帖,接灯自愿,一切均按请灯顺序来。头年腊月初八请龙、扎制、裱糊、开光、点睛。腊月三十下午择时将头年窝灯龙身化灯,再祭拜新扎制的龙灯,同时接受信众膜拜、还愿;正月初二出灯,出灯时,100名队员统一服装,腰系2米长的红绸带,灯笼引路,大锣鼓开道,老龙位居中间,小鼓随后,行进中鞭炮齐鸣,声势浩大,自请龙之日起,烛火不能熄灭,由专人看护替换,正月十五窝灯。

  福塘郑氏龙灯表演套路众多,有黄龙出洞、老龙洗耳等三十一套动作,寄托着当地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

项目保护单位:双港镇福塘村民委员会

图片


图片


龙山吴氏老龙灯(民俗)

  龙山吴氏龙灯会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现在双港镇“龙山村”以前叫“双龙村”,此地有两条老龙,又称“双龙会”,一条为黄氏老龙,一条为吴氏老龙,遵照祖先传承下来的规矩,每逢喜事或春节前后,老百姓自发组织,扎灯舞龙,那时候舞龙现场双龙齐舞,热闹非凡。

  吴氏龙灯会出灯头年腊月二十四开始扎灯、裱糊;腊月三十村民组村民自行烧香请龙,初一请道士开光、点睛;正月初二出灯,出灯先窜土地庙,拜拜土地老爷。出灯时按照祖辈“谁先接灯就上门舞灯,龙灯进屋东进西出”的程序出灯,龙身、龙尾在主人堂屋转一圈静卧在屋上堂,供信众烧香明烛敬拜,锣鼓随后进屋;正月十三晚上,本村民组吴氏家族纷纷将正门大开,摆上香案,迎接老龙,老龙灯舞后在吴家大院请道士念经、退身,讨诰子(讨当年年景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后在河边化灯。自请龙之日起,烛火不能熄灭,由专人看护替换。

  龙山吴氏龙灯会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迎龙活动不仅是娱乐的过程,更是凝聚民心的过程,展现出独特的民俗文化。

项目保护单位:双港镇龙山村民委员会

图片


图片


西瓜嘴龙舟(民俗)

  西瓜嘴龙舟据传为江西鄱阳湖瓦屑坝移民时带至桐城,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龙舟会老龙庙均有香火祭拜,且常年接待来自远近的香客,祈愿风调雨顺,万事顺意。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初五两天举行祈福活动。龙舟五月初一下水,下水前,船上鼓手、桨手们均统一着装,明烛烧香祭拜、跳火塘,随后龙舟再入水,热闹非凡。村民们接龙舟伺奉香火,需双手作揖祈祷,给龙身披红,祈求许愿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平安、发财、再添家丁等等,会长视村民诉求愿望或回赠披红或剪老龙白色胡须以示回礼,如一切如愿,来年村民自行还愿。端午傍晚时分,龙舟起岸归位。

  每年大年初一及除夕夜晚,西瓜嘴及周边村民都会携带香火,齐聚龙舟会,敲锣打鼓,鸣鞭放炮,祈愿一年平安,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项目保护单位:双港镇潘赛村民委员会

图片


图片


秋月龙舟会(民俗)

  秋月龙舟会是桐城市双港镇颇有影响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元末明初的瓦屑坝移民。

  每年端午节前后,秋月龙舟会举行祭拜祈福和龙舟竞技表演。农历四月初八辰时启动,扎龙骨、裱糊龙头、点睛,同时对子母龙舟的船身进行打油、抛光、打蜡等检修。农历四月二十八,附近百姓虔诚过来焚香、明烛、祭拜、许愿、还愿、祈祷。五月初一子母龙辰时下水,龙头驮在前、龙身在后,先拜土地庙,后龙身下水,在水中加装龙头、龙尾。子母龙舟龙头扎制外形相似,颜色相同,区别在胡须,白色为母龙,黑色为子龙。上船所有队员头戴白色头巾,着统一服装,子龙桨手穿红色服装,母龙桨手穿黄色服装,舵手穿绿色服装。待队员上船后,划动船身向土地庙方向转三圈,寓意顺风顺水。初一、初五母子龙分别进行一场竞技赛,每次获胜一方都有奖励。五月初五傍晚,龙舟起岸归位到龙潭宫。

  秋月龙舟会集扎制刻绘艺术与划船竞技技艺于一体,寄托着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会和谐与家庭美满等美好愿望,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凝聚力。

项目保护单位:双港镇练潭村民委员会

图片


图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