旵 冲 山 歌

发布时间:2016-04-28 10:08:25 人气:0 来源:admin

徐庆寿

 

“远望妹子大路上行,洋伞不打扇遮荫。洋伞不打我晓得,扇子遮荫好望人,好望人,妹子心里想着一个人……”。

“八月姣姐望亲人啦,好比孤雁叫一声。郎也孤来姐也寡,二人清冷酸在心……”。

山林深处,似风铎之声飘来,又似笛如箫之乐,柔情似水,绵长悠远。小伙子和村姑对唱着“桐城歌”之山歌,这是他们劳动中的愉悦,心灵的表诉。朴实无华的歌声,无疑是给当今一些浮躁心灵的人们注入朴素的情怀、给贫乏生活的空间吹来一丝春风。

山歌出自桐城市大关镇旵冲村,它地处龙眠山麓东侧、桐城北陲,与舒城接壤。十里长冲,日出东方照全村。两边山峦起伏,峰壑争秀。山深秀而苍郁,民淳朴而灵动。桐城钟灵毓秀,文人墨客,遍布城乡。明清两代,邑内读书之风熏染,热衷诗文,“风骚乐府,户习家传”。旵冲读书人自幼生长其间,自然风光与人文素养相融合。使得那些士人乡试之后,未能及第,便不再倾心科举,不慕纷华,啸傲乡间,隐逸山林,耕读传家,吟咏为乐,随性缘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兴致,目睹世间万象、人生百态。所作诗文杂句,随心吟唱,唱出自己的风格,唱出自己的才情,才有了最低层、最原生态生活的心曲。农人、樵夫纷纷跟唱,唱出旵冲山歌的魅力,唱出乡人喜怒哀乐的风情。

旵冲山歌,似盘绕的紫藤、怒放的凌霄、虬曲的古柏、沉静的睡莲,又似纤夫的号子、发黄的线装书,都不约而同的表现着自我,吟唱着各色小调。

唱山歌,俗语喊山歌。这些歌谣,如歌如泣、如号如笑,或喜或忧、或乐或思。真情地表诉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劳动中的欢畅,纯真坚贞的爱情,相思调情的酸甜,婚丧嫁娶的民风民俗,劝夫教子的情理以及深沉压抑与痛苦中的愤懑。

笔者乃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常年跋山涉水,去民间采风,抢抓第一手资料。越是陈旧的、越是濒临消亡的、越是庸俗的,越是要抢救挖掘整理的。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名作《云上的日子》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后边了。”在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是丢失了呢?换言之,这种灵魂是不是就可以让他落到后边不再拾起同行呢?不!通过采风,直观的感受,我们的“桐城歌”承载着数百年的日月沧桑,镌刻着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她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俗文化的灵魂,是那么动人心魄,那么放射出七彩霞光,在人民群众中有那么大的生命力。抢救、挖掘、整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全身心、刻不容缓、不计辛劳、不计报酬的去保护她,努力发扬光大,引起全社会关注,增添我们桐城文化名城的内涵,使古老的山歌艺术焕发青春的光彩。

“(男):小郎今年二十三,一心思想上茶山。茶山又有十七、十八小大姐,陪郎吃饭陪郎玩。陪郎玩,陪郎玩耍上茶山。在家又跟郎共坐,摘茶又跟郎共棵。小小茶树矮墩墩,手掰茶丫叹四声。一叹山高岭大茶难摘,二叹家里老母亲,三叹家中妻子望,四叹小郎回家无盘缠。(女):亲爱的哥哥你好孬,回家的盘缠姐办之了。姐办银子四十两,谷雨毛尖数十包,茶叶篮子打两个,桑树扁担办一条。办一条,茶郎回家一担挑。(合):小小茶树开白花,过之端午摘紫茶,摘紫茶,摘之紫茶郎回家。”这是男女对唱的一首山歌《摘茶歌》。为大关镇旵冲村邓庄村民组查月华、江守本夫妇演唱。

多少年来,我数次对年已古稀的查月华、江守本夫妇采访、记录,呼吁各级文化部门予以关注。2012年4月27日,邀请桐城市文化馆、电视台及音乐家协会人士前往采访。2012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其片段。2014年12月8日经桐城市文化馆推荐,查月华、江守本代表安庆市文广新局在“放歌皖江”2014安徽省第七届皖江八市群艺(原生态民歌)大赛中就是演唱山歌《摘茶歌》荣获了银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查月华、江守本“放歌皖江”的山歌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激发了山歌爱好者沉寂多年的情感和一些青年人的学唱,据笔者调查,大关镇旵冲村及其周边能唱山歌者有:倪四姐(倪永根)、陈培云、鲍时礼、笪良福、林国胜、吴双姑、崔大根、倪大兵……学唱的有:陶芳银、陈梅、高星、汤海云等。

一曲茶歌惊四座,乡音缭绕动心扉。查月华、江守本夫妇自幼随乡间山歌手传唱,学会演唱山歌一百余首。题材多种,唱腔各异。她源于生活,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柔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中的小调有的就是山歌演变发展而成的,例如:《天仙配》中的《仙女四赞》“手拿开山斧一张”,《孟家女》中的“十二月调”和《补背褡》、《打猪草》中的小调。山歌最大的特点是音长,要“喊”出心声,而且中间有许多叹词,如“会唱(唻)山歌(喂,哎嗨)音(啰)要拖(喂呵),想撩(哎嗨)乖姐(哟)歌要多(哦)!(哎嗨)山歌(喂)拖音(唻)才好听(啰),歌多(哎嗨哟)打动(啰)姐心窝(哦),姐心窝(啊),(哦呵啊)无郎无姐(哟)不成歌(哦)!”特别是“唻”、“哦”等字要拖长音,可无限延长并起伏跌宕。

桐城歌之山歌的曲调是一种原创的、独立的艺术形式,与吴歌较为接近,相互渗透着一些中国南方的气息与元素。山歌的曲调自由、散漫,优美动听,艺术特色鲜明,例如《道花名》、《十里亭》、《灯歌子》。

山歌的文字简洁,对物象、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生动通俗,充满着诗情画意,如《只怨花针不怨郎》:小小花针寸把长,捉针做鞋送小郎。花针戳了我的手,只怨花针不怨郎。一副村姑朴素、内心充满着甜蜜的情怀跃然“纸”上。其文学价值堪比一本文集、诗集传播更广,更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增添了无穷的影响力和人文底蕴。

山歌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她的歌词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方言和一些低俗、打俏的语言,也就是乡人所说的“葱”(俗)得很!如:“太阳升到半山排,郎望娇姐送茶来。曲条身子雅雅走,庭当盖之半边街……”这里的“半山排”就是“半山腰”,“曲条”就是“窈窕”,“雅雅”就是“款款”,“庭当”就是说话做事在理、有层次,“盖之”就是首屈一指。又如:“(女)打之扎呵皱之昂脸头,姐问小郎想谁愁。(男)未曾开口把披涕冲,伸手就往姐胸面印揉,胸面印揉,再想姐的清水池塘到处游。(女)姐的东西小郎的,任郎揉来任郎游……”这一段方言太重,后几句就相当低俗了。“扎呵”就是“哈欠”,“昂脸头”就是“额头”,“未曾”就是“还没有”,“披涕”就是“鼻涕”,“胸面印”就是“胸部”。再例如《青竹毛蓝紫竹圈》中“那有闲言闲语到你丑杂种边……”、“不会说话臭丫头……”。“丑杂种”、“臭丫头”和黄梅戏《小辞店》中店姐抱着、捶着蔡郎时唱的“砍头的鬼”一样,是旧时乡里一种调情、打俏、爱意、亲密的语言表达,而不是骂人之语。

山歌的内容丰富,淳朴踏实,亲切分明,题材广泛,句式多样。有风土、传说、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事理、趣味、灯歌、儿歌,各年龄段、各色男女,各种场合均可演唱,分别选其代表性简述如下:

母亲的摇篮曲:“摇之小伢要困(啰),哎呦嗬嗨哟!小公鸡,你甭叫!小花猫,你甭跳,我嘎(家)小伢要困告(觉)……”

大哥大嫂清晨井边汲水时唱着:“五更鸣,叫声连。公婆喊起姐要眠,婆喊早起做买卖,姐偎丈夫比蜜甜,比蜜甜,人有几个二十年……”

卖柴的汉子放下柴担唱道:“手拿开山斧一张,肩挑扁担上山岗,砍担柴儿长街卖,卖柴买米度时光……”

大姐在河边洗衣时唱着:“太阳悠悠往上爬,姐洗衣衫郎插秧。郎插三行望望姐,姐捶三下望望郎,望望郎,青衣捶成白衣裳……”

烈日当空,两男两女趴在水车架上车水时,脚踩轮锤唱情歌:“新打水车一丈长,郎做车辐子姐做厢,郎做车辐子长来往,姐做车厢搂抱着郎,搂抱着郎,翻来覆去还在姐身上……”

秧苗发棵了,人们手拿长竹竿耘田筢在田间薅草,一声《十二条手巾》高音开了腔, 田下埂、田上埂周边田间劳作的人们都跟着接唱、对唱起来:“一条手巾绒线交,白纸包好放郎腰,手巾破了绒线在,千针万线姐来挑……”

拔田草的大娘和田那边的二婶一唱一帮腔,拖着长音哀叹调,唉得人们心酸意沉,叹得人们在这昼长夜短的日子里睡意朦朦:“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人家丈夫团圆聚,我孟姜女丈夫修长城……”

茶山上,飘出了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和清脆的茶歌:“大关山中紫气生,桐城兰花胜龙井,采茶姑娘心手巧,绿茶棵里织彩绫,茶叶满筐如绿云,片片印着姑娘的心。”小伙子接着唱道:“买茶来到大小关,望见娇姐心里慌,人说高山出好茶,我夸娇姐美胜花……”

月光下、大树边、房屋前,小伙伴们玩起了“抢羊子”、“躲猫”、“抬花轿”的游戏,唱起儿歌:“月亮巴巴跟我走,好大月亮好卖狗,捡个铜钱打烧酒……”、“一面哭,一面笑,黄狗撒脬尿,抬到和尚庙,娘家哭,婆家笑,新人房里好热闹……”、“拍大腿、唱小调,又有棉花又有稻……”、“火亮虫、夜夜飞……”

夜深人静,纳凉的大叔、大婶的山歌还在悠悠扬扬的唱着:“昨日与姐坐一堆,姐问小郎可有妻,小郎妻子就是你,姐捂小嘴笑嘻嘻,笑嘻嘻,小郎正合姐心意”、“毛栗果子开白花,娇姐爱我我爱她,娇姐爱我会劳动,我爱娇姐一枝花,吹吹打打娶到家”、“小小鲤鱼红红的腮,上江游到下江来,上江吃之浮萍草,下江吃之冷青苔,冲破多少金丝网,绕过多少钓鱼台,钓鱼台,不为妹妹我不来!”

“不为妹妹我不来!”,多么善良、质朴、多情,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歌儿啊!家乡的民歌、儿歌、茶歌、灯歌等山歌,是“桐城歌”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她五彩缤纷,源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在传统中不断凝练与升华;她情真意切,脍炙人口;她曲调优美,节奏自由;她悠扬动听,委婉绵长;她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的璀璨珍宝、是黄梅戏小调的基因。她带着泥土的芳香,飘在人心上,飘出了传统文化之根、诗韵书香之源、桐城乡野的灵魂。守望传统、留住乡愁,一声乡音、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徐庆寿,男,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通信地址:桐城市大关镇大关街

邮编:231421  电话:13033187838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