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桐城歌研究概观

发布时间:2016-04-28 10:36:14 人气:0 来源:admin

——来自CNKI的研究报告(1960——2015)

                      

 潘  捷

 内容摘要:从现有史料看,“桐城歌”研究已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特别自“申遗”成功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此文以CNKI为平台,对“桐城歌”研究成果进行观察和分析,试图对“桐城歌”的研究进行一些自我解读。

关键词:桐城歌、CNKI,研究成果

 根据现有史料来看,如果将唐代诗人曹松的《曹梦征诗集》视为最早的、有文可考的“桐城歌”研究文献[1],那么,“桐城歌”研究时至今日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俯瞰整个“桐城歌”研究成果可见,现已有对其关照的研究视域有文学、历史学、音乐学、民俗学、美术学等等。研究成果载体为著述、期刊论文及影像音频资料等。纵览“桐城歌”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虽然在成果数量上与“花儿”、“江南丝竹”等学界关注的热点相比较少,也与“桐城歌”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不相符,但也现出一批质量很高的学术研究成果。例如叶濒、张志鸿的《桐城歌》[2]、张志鸿、沈佳鸣、郭骊的《吴楚遗韵桐城歌》[3]等等。

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对“桐城歌”进行学术研究,很有必要对“桐城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研究,换言之,我们需要明了“桐城歌”研究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哪些方面还有不足?如果我们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将有助于我们下一阶段的“桐城歌”研究。

但穷尽当下“桐城歌”所有的研究文献绝非一时半会的功夫就能做到,因此,本文拟通过“中国知网”(CNKI)这一国内最大的知识信息网络平台,对“桐城歌”研究成果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一、选择CNKI的原由

之所以选择CNKI平台,除了上述所言穷尽文献非易事外,还有如下三点:  

1、权威性。CNKI建设于1999年,虽然建立年限较短,但因其收录知识资源的广泛性和学术性,使其很快得到了学界的认可。现已成为学者检索文献、查找资料的重要平台之一。

2、文献资料的高覆盖性。CNKI作为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它收集汇总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文论全文数据库等。可以说对中国生产的、较高质量的知识资源都进行了收集。从而在文献的收集方面具有高覆盖性。

3、数据的直观性。因为CNKI数据检索的特性,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直观的观察,例如可以对“桐城歌”研究的发文情况、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分布以及在CNKI所体现出的研究时期特征等等,都可以进行直观的观察。

    诚然,CNKI也并非是“万能”的,也有一些盲点,例如无法对著述、内部期刊等文献进行检索。但并不能否定对CNKI中“桐城歌”文献进行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检索方法及数据

 1.全文检索及数据分析

通过“全文检索”,可以对某一研究进行全学科的研究数据观察,就是说通过“全文检索”不但可以得到该研究领域的数据,也可以查到其他学科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

笔者在CNKI中输入“桐城歌”进行“全文检索”,共检索到文章430篇。其中,最早的一篇文献发表于1960年的《安徽史学》,由洪非撰写的论文《黄梅戏早期史探》[4]。此文仅在文中提到了“桐城歌”[5],并没有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但也可以视为CNKI平台上最早出现“桐城歌”的文献资料。

从历时性维度看,1960至1981年间没有论文发表,自1981年后每年都有论文发表,并在1997年出现了第一次峰值,当年共发表论文10篇。笔者随后对这10篇论文进行了查阅,发现它们大多为民歌、戏曲研究论文,没有对“桐城歌”进行专门研究,只是提及或者略为论述。进入2003年论文量达到11篇,并逐年增加,2006年已有25篇,2011年有31篇,2013年有45篇。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桐城歌”专研类文章较少,但其他学科的关照较多,也就是说,“桐城歌”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桐城歌”有着较广的学科交融性,即“桐城歌”并不仅限于某一单一学科研究,而是很多学科研究都要涉及到“桐城歌”。延伸来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桐城歌”的研究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2.关键词检索及数据分析

“关键词检索”可以直接观察到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基本可以做到穷尽,从而得到一些详细的数据。

笔者在CNKI输入“桐城歌”进行“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文章44篇。其中“桐城歌”的专研类文章有16篇,交叉性研究文章20篇,其他8篇。随后,笔者又将观察视域缩小到16篇专研类文章,发现从音乐角度进行研究有2篇,即章欢硕士学位论文《桐城歌研究》[6]、徐慧俊的《桐城歌音乐特征探析》[7];对“桐城歌”的发展、传承与保护进行论述的论文有8篇,如张志鸿的《吴楚遗韵桐城歌》[8]等;从民俗、信仰角度对“桐城歌”进行研究的有3篇文章,如程爱兰《桐城歌的服饰和饮食民俗文化阐释》[9];从戏曲角度对“桐城歌”进行研究的有2篇,如许桂枝的《桐城歌与黄梅戏》[10];从语言学、文学角度对“桐城歌”进行研究的论文有1篇,朱远璋《浅析桐城方言ABB式形容词在桐城歌中的运用》[11]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发现,对“桐城歌”进行专研类研究的文章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桐城歌”的发展、传承与保护这方面。这与“桐城歌”当下的现实情况有着直接关系,也是学界目前最为关心、讨论较多的话题。其次是民俗、信仰研究角度,但是笔者在查阅3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有2篇出自程爱兰副教授之手,因此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个案现象,不能算作民俗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关注“桐城歌”。那么,民俗学、音乐学及戏曲对“桐城歌”的关注从CNKI中所表现的数据来看,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从论文承载量来看,音乐学已有一篇硕士论文存在,不得不说“稍有领先”。

笔者注意到16篇论文的发表时间多集中于2014年,共有7篇,最早的发表于2008年。由此笔者判断,对“桐城歌”的专研类研究自2008年之后受到更多学者的注意。为何2014年如此集中发表?现不得而知。

三、一点思考(带结语)

众所周知,“桐城歌”是集民间文学、曲词、表演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自身有着非常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学术价值。但仅从CNKI来看,“桐城歌”目前的研究现状与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并不相符,主要表现在对“桐城歌”深层次文化内涵挖掘较为薄弱。前文已述,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发展、保护与传承,而涉及“桐城歌”所承载的文化内核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研究上的瓶颈。当然,这与“桐城歌”及研究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笔者想借此呼吁,发展、保护和传承,我们还是要重视、要研究的,但我们更应该将研究视角向“桐城歌”所承载的文化内核集中,挖掘更多的“桐城歌”文化内涵。这样不但能使“桐城歌”的研究向前发展,而且对发展、保护与传承有着直接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此文,仅是对CNKI中“桐城歌”研究成果的分析性研究报告,虽然不能对“桐城歌”研究全貌进行俯瞰,但也是对其中部分的窥视。借此,向“桐城歌”研究贡献过自己力量的人,表示敬佩和感谢!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沈佳鸣、郭骊等:《吴楚意韵桐城歌》[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2.叶濒、张志鸿等:《桐城歌》[M],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7月版;

3.洪非:《黄梅戏早期史探》[J],《安徽史学》,1960年第1期,第30—48页;      

4.章欢:《桐城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5.徐慧俊:《桐城歌音乐特征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3—4页。

6. 张志鸿:《吴楚遗韵桐城歌》[J],《大众文艺》2012年第16期,第192—193页。

7.程爱兰:《桐城歌的服饰和饮食民俗文化阐释》[J],《鸡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第115—117页。

8.许桂枝:《桐城歌与黄梅戏》[J],《黄梅戏艺术》2008年第2期,第18页。

9.朱远璋:《浅析桐城方言ABB式形容词在桐城歌中的运用》[J],《金田》2014年第8期,第310页。

 

作者简介:潘捷  18611051129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二维码
线